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_天堂8在线官网_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久久_最近中文免费国语在线观看_在线观看黄网站

李澤湘和中國硬科技創新十年

錢玉娟2025-03-15 10:40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錢玉娟 在東莞松山湖畔,正對著華為三丫坡,有一個占地近百畝的園區,這是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總部。

XbotPark機器人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聯合高秉強、甘潔兩位教授于2014年11月發起創立。區別于其他的創新孵化器,該基地培育、孵化的創業團隊,百分百聚焦在硬科技領域。

走進基地,可以在錯落的樓宇間看到籃球場、生活區,甚至在建的幼兒園,這里除了供創業者研發、生產,還一應俱全地解決著他們生活中的一些需求。

在基地主樓入口處,一面高墻上寫著愛因斯坦的那句話——假如只給我一個小時的時間拯救世界,我會先花55分鐘去定義問題,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鐘去解決問題。其中,“定義問題”“解決問題”八個字被放大,顯得尤為醒目。

李澤湘說,XbotPark機器人基地要培養、訓練學生去定義問題、尋找問題的能力。

那面高墻上還寫有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名言:只有瘋狂到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在李澤湘的規劃里,中國乃至全球,只要在硬科技領域有創新想法、敢于嘗試的年輕人,都可以加入XbotPark機器人基地。他想將這里打造成一個硬科技創新的搖籃,幫助年輕人一步步將興趣轉化為產品。

李澤湘在20世紀70年代末被選中公派赴美留學,這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

接受過頂尖教育的李澤湘,于199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下稱“港科大”)。任教期間,李澤湘創辦了3126實驗室(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自此,支持學生有方法、成體系地創業,成為李澤湘30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從3126實驗室畢業的100多位學生中,有超1/3走上了創業之路,創辦的科技公司超50家,為人熟知的像無人機巨頭大疆創新、新能源船艇獨角獸逸動科技,以及輕量機器人賽道的“小巨人”企業李群自動化等。

其實,在港科大開創“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前,李澤湘自己也選擇擁抱產業創新。1999年,他發起創立的固高科技公司,是一家專注運動控制及智能制造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2023年8月IPO。固高科技自主創新開發的產品被視為“機器的大腦”,不僅在國內市占率高達50%,還遠銷海外。

李澤湘將大疆創新這樣的企業視為榜樣的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李澤湘”成為硬科技創新創業領域的符號,越來越多的創新因子奔向他,涌入XbotPark機器人基地。

伴隨云鯨智能、海柔創新等新一批獨角獸企業從XbotPark機器人基地孵化、生長并走出來。年過60歲的李澤湘更為篤定,要繼續尋找硬科技創新的“敢死隊”。

XbotPark目標硬科創

過去,李澤湘實驗室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規劃好了會去美國,要跑到華爾街、硅谷。

在孵化、投資大疆創新成功之后,十個學生中會有九個走上創業這條路。李澤湘感慨:“以前絞盡腦汁都沒辦法留住的學生們,一旦激發出他們的創業熱情,再也不用擔心他們往國外跑了。”

為培育更適合硬科技創新創業的土壤,李澤湘將自己在港科大的天使投資模式向外復制。從深圳到廣州,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個地方的嘗試都是以5年為周期地“折騰”。

真正產業化落地的契機源于2014年東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機器換人”計劃,李澤湘向市政府提出了打造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設想,得到了政府的積極響應和經費支持,由此開啟了硬科技創新孵化的創業之路。

XbotPark機器人基地專注于發現、培育、投資勇于革新的早期硬科技創業者,志在培育世界級的硬科技企業,但彼時中國產業的風口并不在此。

2014年前后,O2O、共享經濟、在線教育,甚至P2P等模式備受投資機構青睞,包括李澤湘在內的三位基地創始人沒有追逐短期風口,而是將目光投向長期的產業生態構建。

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伴隨智能手機產業的爆發,芯片性能顯著提升,而價格和功耗都在降低,摩爾定律的生效為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硬科技產業提供了基礎。

李澤湘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工作多年,他對該區域的制造業特點有個總結,“從代工到山寨,再到自主創新,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也最有競爭優勢的供應鏈體系”。

可是在創新站位上看大灣區,他并不樂觀:中國企業在做C端(面向個人用戶)產品時的顛覆性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如果XbotPark機器人基地孵化的創新企業,繼續聚焦B端(面向企業用戶),很難擺脫為蘋果等海外品牌代工的命運,而零部件、設備、原材料的核心依然掌握在海外企業手里。

于是,李澤湘主張,走進XbotPark機器人創新基地的年輕人要聚焦C端硬件產品創新,“抓住C端產品量大的特點,一旦實現高要求的創新,帶動的將會是我國芯片材料、核心部件、裝備系統等新制造整個體系的發展”。

李澤湘既要求基地的創業團隊做自主品牌,還不允許它們讓別人貼牌,像首個進駐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創業團隊云鯨智能,不僅將自己的掃地機器人品牌打向市場,一代產品面市后,它還拒絕了多家貼牌公司的訴求。

XbotPark機器人基地不僅成功孵化了云鯨智能,一位阿里巴巴集團高管來基地參觀后發現,在天貓平臺上很多的爆款產品是來自XbotPark體系中的年輕創業公司。

黃綿煌是初創企業第貳曲線科技的COO(首席運營官)。3月8日,第貳曲線科技開發的“厘刻”秒速洗碗機上線淘寶平臺,邁向了量產。這支只有13人的初創團隊忙得不可開交。

黃綿煌說,曾與他同屋的“沃物”智能足浴靴團隊也幾乎每天加班到深夜十點后。

這種在基地自發形成的沉浸式創業氛圍,讓來牟科技創始人高望書也不敢松懈下來。

高望書曾在2016年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云鯨智能,后來獨自去北京創業。

2022年,高望書決定成立來牟科技,做割草機器人,他選擇回歸基地,帶領團隊部分人員駐扎在XbotPark機器人基地總部開展研發工作,一部分人員則在公司注冊地的XbotPark機器人基地(常州)辦公。

過去10年,李澤湘讓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創新模式以東莞松山湖為原點,輻射至寧波、常州、重慶、深圳等地。

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帶來了一只小巧靈活的桌面機器狗,名叫“哮天”。它能聽懂人類指令,坐下、跳躍、轉圈……不僅引發代表駐地的媒體關注,還一舉成了“團寵”。

“哮天”這只四足機器狗由恒之未來(重慶)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這是一支孵化在XbotPark機器人基地(重慶)的科創團隊,而重慶基地是XbotPark科創生態體系在西部地區的重要布局,成立于2020年。

“地理位置并不會有太大局限。”高望書日常與寧波、常州以及深圳科創學院的團隊交流頻繁,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高效互通的組織。李澤湘通過指導各地的創業者提升學習能力,以及優化解決問題的辦法、策略,讓硬科技創新的種子散播出去,遍地開花。

“新工科”教育正開花結果

在過去30多年里,李澤湘通過工科教授、創業者、創業導師、投資人的多重身份實踐,發現傳統工科教育存在著人才培養的弊病,參考并學習海外MIT、歐林工學院的經驗,在國內主張與高校合作,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項目制教學為載體,推行跨學科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模式。

將“哮天”帶去全國兩會的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志杰,2020年任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時,曾聽取李澤湘“在重慶大學搞一個教改班”的提議,給了重慶大學支持,設立了明月科創實驗班,每年招收30名學生。

5年時間過去,李澤湘在重慶發起成立的智能硬件科創平臺已有恒之未來這樣的硬科技創業種子破土而出。在重慶大學的這塊“試驗田”里,首屆明月班28名畢業生于2024年畢業,共5個團隊獲得50萬元探索期投資;2個團隊分別獲得300萬元天使輪投資;卓越班完成兩屆、累計300余名優秀畢業生的培養。

這個數字讓李澤湘更加篤定,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完全有條件在一個新的教育模式上闖出一條路來。

“1校+1地+1平臺+1園區”,李澤湘總結這是一個全新的端到端的區域科創經濟創新模式,該模式結出的果實也成為李澤湘打破外界質疑的武器。

本·古里安大學是以色列一所極具創新文化的學校,校長是李澤湘的一位朋友。受XbotPark機器人基地(常州)的資源影響,常州大學的創業氛圍高漲,李澤湘送了幾位常州大學的學生創業者去本·古里安大學交換學習。

半年后,這位朋友又主動打電話,希望李澤湘多多舉薦學生來。截至目前,常州大學這樣一個地方院校,每年會有八九名學生可以去本·古里安大學學習,拓寬視野。

沙特的國王科技大學也在校長的帶領下考察XbotPark機器人基地,“他們跟我講,這里是硬科技創業的‘麥加’。”李澤湘稱。

讓國內乃至海外高校堅定信心,和李澤湘一起踏上“新工科”教育以及硬科創生態發展的征途并不容易。“高校與產業中間有個難以跨越的死亡谷。”李澤湘立足國內分析了一個跨越死亡谷的辦法:需要像王志杰這樣代表地方政府的角色來積極地搭臺,另外便是有更多像他這樣既懂教育,又懂產業的老師。

李澤湘發現,一些在基地訓練營中表現不錯的學生,重返學校兩三年后,思維又受到了束縛。這讓李澤湘更迫切地希望“新工科”教育能更廣泛地被認知、普及,影響甚至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尋找“敢死隊”隊長

當前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如火如荼,而在10年前,智能機器人產業還被冠以“新興”詞條時,李澤湘就已經是圈子里頗負盛名和影響力的科學家和創業導師。

2015年的一天,李澤湘的個人公眾號收到了一封私信,一位剛剛研究生畢業的90后希望加入XbotPark機器人基地,圍繞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方向創業,并附上了簡歷。

這個主動叩響機會大門的年輕人就是張峻彬,初到基地,李澤湘曾帶他兩次前往美國,考察多家硅谷知名企業,之后還通過“拉郎配”幫他在基地找到了三個伙伴組成創業小團隊,創立了云鯨智能。

要在C端硬件產品上創新,李澤湘認為高校學生以及全球熱愛創新的年輕人才,是這一方向的主力軍。“在東莞找打工仔、打工妹好找,要吸引想要扎進硬科技領域的創業人才不容易”,基地團隊需要去全國各地選拔人才。

在選人標準上,李澤湘有過試錯經歷。早期,他會看這個人是否來自國內Top10的學校,成績是否位列年級前十,然而,他慢慢發現,這類人適合發論文或去大廠謀個高薪職位,卻并不適合創業。

“我們現在的選人標準和原來不同。”李澤湘越發感受到,走上創業之路、對創新這件事有激情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熱愛,并能從愛好中不斷總結、探索,慢慢形成一種使命感。

XbotPark機器人基地的運營人員講了一位民辦高校出身的創業者的故事:沒有光鮮背景的創業者,有想法在農業種植相關領域開展硬科技創業,但項目受政策環境等因素影響而暫停,團隊解散。

在這位創業者要離開基地前,李澤湘邀請他來給其他團隊分享踩坑的經驗教訓。聽著這位創業者的復盤,李澤湘能感受到他內心的那團創業火苗沒有熄滅,便詢問起他的下一步規劃,他還想再試一把。于是,李澤湘和基地選擇支持他再創業。

現在,這位創業者已經在花卉育苗相關的硬科創領域扎根,項目年營收有幾千萬元,足夠養活他的創業團隊。

“創業,能成功的是極少數,失敗反而是絕大多數。”在李澤湘看來,失敗的教訓之于創業者和基地而言,價值要大得多。而試錯的過程也并不可怕,經驗往往會更好地幫助下一次的嘗試出發。

黃綿煌初來基地時,總想把每個細節做到盡善盡美,一切準備充分后才邁出第一步。李澤湘有句口頭禪“在能聽見炮火聲的地方打仗”,這時刻鞭策著黃綿煌,讓他創業三年后在思路上發生了極大轉變:沒有必要一直在某個地方猶豫怎樣做得更好,先邁出去這一步再說,問題都是在逐步試錯中被解決的。

前述基地運營人員告訴記者,營員在基地訓練營期間,會接受3—6個星期的系統學習,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完成各自的方案設計。基地的導師也會觀察他們如何與人合作、溝通。

李澤湘雖已年過60歲,還時常會在基地和年輕創業者們打籃球,他也會組織戶外爬山、騎行,在運動中傾聽年輕人的心聲。就在接受記者采訪前夕,李澤湘還和基地師生們一起在松山湖畔徒步。

堅持,似乎是李澤湘熱愛運動的另一種影射,他曾一個人用時30多個小時,徒步走完了100多公里的麥理浩徑,這讓高望書佩服不已。

高望書早前在港科大讀書時就發現,師從李澤湘的學生都要跨過爬山、徒步的門檻,“如果這個都堅持不下來,堅持創業就比較困難”。

一款顛覆性的智能硬件產品可能迭代數千次才出現在市場上,足見迭代是創新背后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而李澤湘將“迭代”等同為“試錯”。

李澤湘說,現在他很大一部分精力會投入在帶隊去尋找那些滿懷創新創業因子的“敢死隊”和“敢死隊隊長”。

新科創模式的良性循環

XbotPark機器人基地運營人員給出一組數據,XbotPark體系自2014年成立至今,已培育出云鯨智能、正浩科技、海柔創新、希迪智駕、逸動科技、臥安科技等140多家硬科技企業。其中,6家公司成長為獨角獸企業,頭部公司估值超100億美元。

這些都是成功的榜樣,而李澤湘不忘強調,不能回避基地過往發生的一些失敗案例。在基地舉辦的創業者交流會上,他會鼓勵創業者常聚在一起多訴訴苦、比比慘,此舉也得到了多位創業者的好評——失敗的經驗才是最值錢的。

基地孵化團隊會有失敗,也有重組,而李澤湘對這些團隊了解透徹,會盡可能地給予有發展潛力的種子破土發芽的機會。

黃綿煌團隊在開發秒速洗碗機期間,獨特的產品定義一度讓第貳曲線科技在早期融資階段受到質疑。李澤湘將自己在海外市場考察的心得提供給了他們,并通過XbotPark機器人基地旗下的清水灣創業基金,予以他們資金支持,讓這支工程師出身的創業團隊穩住了陣腳,更耐心地聚焦在產品創新上。

不少投資人會憑借一張張PPT去判斷項目的發展方向,他們中的大多數把對創業者的關心停留在“這個東西多快能賺回錢”上。李澤湘的做事理念和態度不同。

高望書形容自己在北京創業做掃地機時,是“沒有港灣,在海上漂泊的幾年”,他想做一些需要長時間運作的技術創新,資本關注投入和產出的回報,沒有人愿意讓他去試錯。

在大多數投資人選擇押注快速見到收益的產品或創業方向時,李澤湘更關注創業團隊在項目產品上的持續迭代。

“他不是一個生意人,也不是一個商人,本質上他是一個有產業報國情懷的老師。”一位風險投資人告訴記者,早期科技投資應該成為未來和現在的橋梁、科研和產業的橋梁,這本質上與李澤湘在做的事情一樣:尋找科研與產業之間的結合點。

上述風險投資人建議外界不要用普通的風險投資思路來看待李澤湘。“誠然,大疆創新、云鯨智能等公司的成功孵化,讓越來越多的創新因子奔向李澤湘和XbotPark機器人基地,但李澤湘十年如一日地在為創業者提供著完整且全面的條件,持續鼓勵并支持著硬科技創新創業,這才成就了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李澤湘的目標不是投出多少家上市公司或獨角獸企業,而是在實踐一個新科創模式后,自然而然的結果。”

?

TMT新聞部記者
長期關注并報道TMT領域的重大事件,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發現前沿趨勢。擅長企業模式、人物專訪及行業深度報道。
重要新聞線索可聯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號:EstherQ1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