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光/文 這兩天,百度副總裁謝廣軍因“開盒”事件公開道歉,引發廣泛關注。嚴格來說,這不算一個大事件,但卻迅速發酵,從傳播學角度看,是因為其精準踩中了多個極具討論度的社會議題。從科技企業公信力到“飯圈”亂象,再到未成年人教育、數據隱私安全等問題,讓公眾情緒迅速聚焦并爆發。?
首先是百度這個關鍵詞,作為自帶爭議體質的互聯網大廠,百度近年來頻繁因為多個事件成為輿論熱點,天然就容易吸引公眾眼球;再就是“開盒”,作為飯圈文化與網絡暴力的交匯點,這次也是犯了眾怒;“熊孩子坑爹”作為案例無數的網絡熱梗,一直有超高的傳播度,這次事件又提供了一個新案例;最后就是保護數據隱私以及AI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
百度對事件的反饋不能說不及時,在“開盒”事件成為大熱點之前,副總裁已經公開致歉了。隨后,百度迅速對數據泄露問題進行了內部調查,公開回應說數據并非從百度泄露。其中提到兩點:百度對數據已經做了匿名化處理和權限分離,謝廣軍也沒有數據庫的任何相關權限;二是通過模擬調查,發現可以在網上找到大量個人信息,且很多都是免費的。?
對百度的回應,盡管仍有公眾質疑,但憑常識,筆者認為此回應有一定可信度。但凡謝廣軍是個理性正常人,作為家長就很難會參與女兒“開盒”網暴他人這種事情,還利用職權冒著風險幫女兒獲取數據,目的只是贏得“吵架”,這得有多無聊??
但真正令人不安的恰恰是,如果此事確實與百度無關,那么一個13歲的孩子如何能夠輕易地在網上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這暴露出一個更深層次問題:我們的數據隱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隨意獲取、傳播和濫用??
若百度的內部數據庫被濫用,這是公司治理問題,嚴懲百度一家就可以了。但若與百度無關,則意味著數據泄露的渠道已不受控制。一個13歲的孩子可以憑借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爬蟲技術、黑客論壇等渠道,獲取隱私信息,這意味著我們的隱私數據早已散落在各個角落,隨時可能被濫用,普通人可能毫無防備地成為“開盒”的受害者。而且,未成年人不用承擔法律責任,受害者又該去追究誰呢??
一個嚴酷的事實是,“開盒”可能并不需要什么高難度技術手段。在大數據時代,即使僅憑公開信息的拼接,也能勾勒出驚人準確的個人畫像。比如通過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動態,可以推測生活軌跡;通過外賣、快遞、二手平臺可以獲取聯系方式和住址;通過朋友圈照片中的地標和時間戳,可判斷活動范圍。這種信息拼接能力,甚至不需要專業技術,只需要耐心和方法論,一個未成年人就可能做到。?
如果再“專業”一點,還可以通過黑灰產業鏈的數據交易獲取更多個人隱私信息,比如緬北電詐園區;再專業一點,還可以通過AI自動分析社交關系,掌握個體行為;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暴露的速度和規模將成倍增長,這是重大隱患。?
毫無疑問,在AI技術越來越強大的今天,個人信息的保護變得更加脆弱。企業擁有更強的數據收集能力,同時也承擔著更高的社會責任。如果企業無法保證自身數據的安全性,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僅是用戶,也包括企業自身的公信力和市場價值。監管層亦應加強治理,加大對數據黑市的打擊力度,強化對“開盒”等網絡暴力行為的治理,推動AI合規發展,避免技術被濫用。?
作為普通人而言,期待外部環境改善畢竟尚需時間,更重要與緊迫的是立刻、馬上采取措施進行自保,包括嚴格控制在社交媒體上的隱私信息暴露、定期檢查隱私設置、高度警惕各種App對信息的索取等。?
百度副總裁道歉事件的本質不是某個科技高管的家事,而是一次關于數據隱私安全的全民警示。數據安全的防線,不能等到徹底失守后才來重建。?
(作者系科技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