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柳鋼集團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室高級技師楊正平帶來了《關于加強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推動西部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的建議》。
楊正平表示,加強西部地區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是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對于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后發展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楊正平建議支持西部地區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推動校企聯合設立實驗室或產業學院,圍繞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領域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實現“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探索“人才飛地”與本地培育雙軌機制,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吸引東部地區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到西部建立工作站,同步實施本地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培養計劃,構建“候鳥型專家+本土骨干”的人才梯隊。
其次,楊正平建議建設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細分領域,配套建設算力中心和數據共享平臺,降低中小企業技術研發門檻,?推動科技成果中試轉化。依托廣西科技大學、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聯盟等院校、機構,在西安、成都、重慶、柳州等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西部城市等設立智能制造中試基地。
近幾年,人工智能獲得了政策與市場的廣泛關注。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列為重點任務。
但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匱乏,制約了西部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以產業升級為例,楊正平介紹,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如汽車制造、裝備制造)占經濟比重超過80%,傳統產業面臨智能生產流程改造壓力,例如智能駕駛、工業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發依賴跨學科人才,而本地既有的機械、電子等專業難以滿足復合型技術需求,需依托人工智能人才推動智能化改造與高端化轉型;傳統企業需通過AI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決策,但缺乏數據分析、算法優化等核心能力,本地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滯后,亟需“候鳥型專家+本土骨干”的人才梯隊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