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這一次,我們將目光對準上市公司,對準ESG。今日,任何一家企業的競爭力都不再僅僅局限于財務因素。
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非財務因素正在發揮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
但在國內,ESG體系的構建,起步較晚。甚至有的企業這方面的意識也才剛剛覺醒。在采訪中,一位國企人士依然充滿疑惑:“我為什么要做ESG?”
2024年3月至8月,幾乎每月都有不同的部門出臺或內部下發與ESG相關的新政和指引,而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也還在醞釀下一步推動ESG的政策文件。
到2027年,包括財政部在內的國家部委,將陸續出臺國內相關企業的可持續披露基本準則、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到2030年,國家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要基本建成。
自上而下的推動,也催生著ESG市場的火熱。
我們會持續關注ESG的發展,邀請相關人士探討關于ESG的真問題。
本文為【ESG真心話】系列報道第十二篇。
涂鑒彧,妙盈科技創始人兼CEO,斯坦福大學MBA,金融科技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專家。
公開資料顯示,妙盈科技創辦于2017年,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ESG專委會成員、“香港ESG評級和數據產品供應商自愿操守準則”工作小組成員,推動香港地區及全國ESG評級和數據領域的規范化發展。
目前,妙盈科技在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和新加坡設有辦公室,其客戶規模近2000家,覆蓋工業、能源、制造業、金融、商業地產、科技和互聯網等行業。妙盈科技全球投資者包括真格基金、維港投資、TOM集團、穆迪集團、匯豐銀行、國泰君安國際、GIC、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和波士頓投資。
涂鑒彧在對中國ESG政策演變復盤的過程中發現,中國已經進入國家統一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階段。
他表示,中國ESG信息披露政策采用“循序漸進”的策略,即以部分上市公司先行的方式來實現從自愿性走向強制性。這也符合全球其他市場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思路。
涂鑒彧預判,未來,強制披露主體勢必將持續擴容,更多滿足條件的上市公司將被納入強制披露主體范疇。
在全球貿易中,ESG標準逐漸成為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的關鍵因素。涂鑒彧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將來中國企業的ESG表現會直接影響國際貿易流向和競爭格局。
經濟觀察網:能否復盤一下中國ESG政策從起步到現在的大致演變過程?有哪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可否舉例?
涂鑒彧:ESG政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含了諸多內容。從目前市場關注度和發展進展來看,有關高質量ESG信息披露的規則制度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對此,中國ESG信息披露政策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為主,并逐漸從廣泛的自愿性披露過渡至局部的強制性披露。
首先,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后建立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2006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率先出臺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將社會責任引入上市公司,鼓勵上市公司建立社會責任制度,定期檢查和評價公司社會責任制度的執行情況和存在問題,形成社會責任報告。2008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的通知》,鼓勵上市公司及時披露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績,并披露年度社會責任報告。
其次,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相繼確定了部分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制度。比如2008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在“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及金融類公司,應在2008年年報披露的同時披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并鼓勵其他有條件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年報披露的同時披露社會責任報告;2010年6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業務辦理指南第2號—定期報告披露相關事宜》,要求納入深證100指數的上市公司應參照《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要求》單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并鼓勵其他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之后,科創板成為首個被明確要求強制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上市板塊。202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科創板公司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并視情況編制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責任報告等文件”。2022年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內部系統向科創板上市公司發布,明確要求科創50指數成分公司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單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如公司已披露ESG報告的,無需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第二個階段進入ESG披露時代,并確定強制披露主體的范疇以及規范化制制度。此階段的關鍵成果是形成了中國上市公司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指導文件體系。
其中,包括滬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的“考綱”,《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的“教科書”,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工作指南》的“教輔材料”。
2024年4月12日,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試行)》,提出了系統性、規范性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要求。9月4日,在中國證監會的指導下,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組織編寫并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工作指南》,旨在為上市公司提供應用《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的實操手冊,提供優秀披露案例,供上市公司相關工作參考。2025年1月17日,在中國證監會統一部署下,滬深北交易所結合市場訴求,針對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起草并發布了《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為上市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參考。首批兩份編制指南包括《第一號總體要求與披露框架》和《第二號應對氣候變化》。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統一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階段。
2024年12月17日,在前期公開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基本準則(試行)》(財會〔2024〕17號)最終文本。《基本準則》的發布,標志著國家統一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拉開序幕。
除已經發布的《基本準則》外,國家統一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還包括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其總體建設目標是:到2027年,基本準則、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及應用指南相繼出臺;到2030年,國家統一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基本建成。
《基本準則》在實施范圍及實施要求作出規定之前,由企業自愿實施。未來,《基本準則》(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的施行不會采取“一刀切”的強制實施要求,而是將采取區分重點、試點先行、循序漸進、分步推進的策略——從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擴展,從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擴展,從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擴展,從自愿披露向強制披露擴展。
除此之外,國務院國資委出臺的一系列央國企ESG信息披露政策,也進一步補充和豐富了中國ESG政策的內容。
2008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2008(1)號文,要求中央企業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有條件的要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公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規劃和措施。2016年8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要求國有企業參照國際國內標準,建立健全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制度,定期發布報告,不斷改進和提高報告質量;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發布專項報告;國際業務較多的企業要積極探索發布社會責任國別報告,加強與當地利益相關方的溝通。2019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組織召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座談會,印發《關于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中央企業(集團)必須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被要求進行更高質量的ESG信息披露。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2023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提出切實加強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工作。將ESG工作納入社會責任工作統籌管理,積極把握、應對ESG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推動控股上市公司圍繞ESG議題高標準落實環境管理要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強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斷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績效水平,增強在資本市場的價值認同。
經濟觀察網:中國ESG信息披露政策是如何從自愿性走向強制性的?
涂鑒彧:中國ESG信息披露政策采用“循序漸進”的策略,即以部分上市公司先行的方式來實現從自愿性走向強制性。這也符合全球其他市場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思路。
比如,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深證100指數樣本公司及科創50樣本公司先后被強制要求披露年度社會責任報告。而在《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下,整個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指數、科創50指數、深證100指數、創業板指數的樣本公司,以及在境內發行A股或B股同時在境外發行H股、D股等境外股本以及存托憑證(GDR)的上市公司,被強制要求按照《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披露年度《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
未來,強制披露主體勢必將持續擴容,更多滿足條件的上市公司將被納入強制披露主體范疇。
多年來,ESG政策在中國社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ESG政策讓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社會責任。過去,很多企業的經營只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但現在,ESG政策鼓勵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要去考慮到他們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去做ESG信息的披露可以讓這些企業在環保和公益方面去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強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ESG政策讓信息變得更加透明。通過ESG信息披露,公眾、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企業的運營情況,包括它們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具體表現。
通過這樣的舉措,投資者可以更理性的作出投資決策,監管機構也可以更好的監督和規范企業的運營。
最后,ESG政策可以有效的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隨著ESG政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金在流向環保、清潔能源這些綠色項目。比如,很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提供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等產品,加速把資金引向那些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推動了綠色經濟發展。
經濟觀察網:從政策推動與市場響應層面來說,中國ESG政策的發展,正在如何與市場實踐相互作用?
涂鑒彧:一方面,ESG政策的發展給市場實踐指明了方向。政府通過發布一系列的ESG法規,推動著企業在環保、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上采取更加具體的行動。
這些政策讓企業更清楚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同時也幫助它們去更好的規劃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另一方面,市場的需求也在反過來推動著政策的完善。
比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落實ESG政策,市場會衍生出新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需求,這就會促使著政府去出臺更加細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來支持ESG領域的發展。
經濟觀察網:如何評價剛出臺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財會〔2024〕17號)?對于相關企業來說,這份試行準則有著怎樣的實操意義?
涂鑒彧:《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財會〔2024〕17號)正式出臺,正式拉開了中國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的序幕,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從實操層面看,這份基本準則要求企業按照其要求建立健全相關系統,完善內部控制,確保可持續信息披露的質量。
此外,企業還需要特別關注可持續信息之間的關聯,以及與財務報表信息的關聯,通過索引或文字解釋等方式披露這些信息之間的關聯,提升信息的可讀性和可比性。
2024年,我國出臺一系列與ESG相關的指引和準則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管理。
以妙盈科技為例,客戶對我們的需求不再只是做個ESG報告,而是從管理體系搭建、應對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等多維度做提升。
從更廣泛的視野來看,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他各國企業對于ESG標準的認知和重視,推動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在全球貿易中,不得不說ESG標準逐漸成為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的關鍵因素。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之一,中國企業的ESG表現會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的流向和競爭格局。
中國在推廣ESG理念和實踐的同時,也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以確保這些標準能夠考慮到不同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階段。
以上這些都有助于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經濟觀察網:目前,中國ESG政策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涂鑒彧:披露標準仍未統一,企業披露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可靠性不足。
其次,部分企業對ESG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能力欠缺,難以有效落實ESG理念。ESG評價體系尚在發展中,不同評價機構的結果也有不小的差異,這也在影響市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目前,ESG信息披露在逐步從自愿性向強制性轉變已經很明確,這不僅提高了市場透明度,也推動企業加強ESG能力建設。
從ESG投資市場發展趨勢來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ESG主題基金等金融產品不斷涌現。
2024年,國內ESG主題基金規模、綠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這表明市場對ESG投資認可度不斷提高,投資者越來越關注ESG因素與企業基本面的結合。
ESG政策的市場化演進還體現在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細化上,ESG政策將很可能更加注重行業針對性,同時激勵與約束機制也將進一步強化。
總的來看,這些政策的實施將引導企業進一步履行ESG責任,促進可持續發展,推動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不斷提升,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可持續投資的機會。
下一步,企業需將ESG理念融入核心戰略,從傳統以利潤為中心轉向可持續發展導向,制定長期ESG戰略目標與行動計劃。加強內部管理,優化業務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加強對供應商的ESG評估和管理,建立嚴格的供應商評估標準,推動供應商提升ESG績效。
經濟觀察網:預判2025年國內ESG政策層面還會出現哪些新風向?
涂鑒彧:2024年,ESG強制披露政策密集發布。2025年,預計披露ESG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將大幅增加。監管部門可能會進一步明確ESG報告的編制要求,包括雙重重要性分析、氣候風險分析等操作層面的指導。財政部的準則與交易所的指引之間的銜接問題也將受到更多關注。
ESG相關政策將更加細化,明確各項指標的計算方法、披露標準和監管要求。不同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將更加緊密,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避免政策沖突和重復。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可能會出臺更多行業針對性的ESG政策。例如,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政策將更加嚴格地要求其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
政府可能會加大對積極踐行ESG理念企業的激勵力度,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優先審批等,同時加強對違規企業的約束和處罰。
資本市場方面,2025年ESG投資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投資標準和方法將更加成熟。金融機構可能會推出更多聚焦特定ESG主題的投資產品。
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啟動了第二批重點行業轉型金融標準的編制工作,預計2025年將有更多相關標準明確,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