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以來,多家銀行紛紛加碼消費貸營銷力度,通過降低利率、提高額度等方式獲客,部分銀行的消費貸利率已低至2.58%。
消費貸利率下降的背后,折射出銀行拓展零售業務之艱難。記者了解到,目前銀行在消費貸新客尤其是優質客戶的獲取方面競爭十分激烈,都在通過降利率、提額度來提高產品吸引力。不過,分析人士提醒說,銀行拓展消費貸業務需做好風險管理,要避免倒貼獲客,應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強商業可持續性;消費者也需理性消費、合理借貸。
利率“下探”實為獲客
多家銀行消費貸利率再“下探”。近期,江蘇銀行推出新客限時尊享優惠年化利率2.58%起的消費貸產品,額度最高100萬元;寧波銀行為客戶提供首借利率2.68%的專享活動;北京農商銀行也將其某消費貸產品最低利率下調至2.68%,最高額度60萬元。
目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利率為3.1%,這意味上述利率已經低于LPR。究其背后,這是銀行針對新客等指定客群的攬客策略,并非其常態化利率定價水平,更是銀行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爭奪優質客群的營銷舉措。
“目前銀行對消費貸新客尤其是優質客戶的獲取,競爭十分激烈。”華南一家銀行零售業務人士告訴記者,過往消費貸并不是銀行展業的重點。隨著凈息差逐步收窄,各家行都開始重視消費貸,因為消費貸的放貸成本低,相對來說容易增收。
一家國有大行業務人士也向記者直言:利率進一步下調,是銀行為了穩定或者提高市場占有率不得已的選擇。“超低的消費貸利率下,如果沒有其他業務捆綁,銀行就是倒貼獲客。低價營銷也是為了讓優質客戶群體在獲得消費貸款的同時,順便能辦理其他業務,從綜合收益的角度考量可以實現盈利。”
如此低的利率,的確也吸引了有需求人士關注。家住上海的付先生,近期打算裝修新房,就在對比銀行消費貸利率和借款要求。
事實上,上述低息消費貸并不容易申請。一般銀行都會將最低利率與特定客群綁定,例如新客戶、優質企業員工或通過特定渠道申請的借款人,并且最終額度和執行利率以銀行審批結果為準。而且綜合資質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負債和征信情況,以及申請借款的金額、期限、還款方式等。
“客戶如果符合特定客群的條件的話,有機會享受最低利率,最終的貸款利率以申請頁面為準。”江蘇銀行一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低價攬客不可持續
在分析人士看來,銀行通過利率下降這種“跑馬圈地”方式拓展零售業務,并不能長期持續。著眼于未來,銀行應將發力點放在放貸成本上,才能真正贏得客戶。
記者自業內了解到,銀行消費貸線上獲客成本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而線下獲客成本同樣如此。近年來,已有一些銀行、消金機構致力于砍掉中間商,直面終端客戶開展貸款服務,官網、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都成為金融機構自主營銷宣傳的重要陣地。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在三方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之下,部分銀行會將外部獲客成本轉化為新客補貼,通過“去中介化”降低放貸成本。“比如,從獲客渠道來看,銀行機構經常會限定自營渠道申請優惠,此舉就可以強化自營App、自營小程序等自營競爭力,增強客戶黏性。銀行若能在自營渠道打造可持續的低成本獲客能力、降低自身放貸成本,將有助于從源頭降低客戶所承擔的利率成本,也能夠更好地支持跟服務居民的合理消費。”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銀行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不追求簡單的規模增長和市場份額,而是應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強商業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