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7-03 13:52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曾芳勤曾將上市公司的處境,比作童話里那雙一旦穿上就停不下來的“紅舞鞋”。現在,她的“紅舞鞋”再次開始加速旋轉。
作為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002600.SZ,領益智造)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曾芳勤一手締造了這家2024年營收超440億元、最新市值約620億元的行業巨頭。這是一家習慣了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公司,在消費電子供應鏈中舉足輕重。它的生存之道,就是在微米級的精密制造戰場上,將成本與效率的博弈推演至極限。它的日常狀態,則是與全球最挑剔的客戶商討以微米計算的公差,和以毫厘計算的利潤。
2025年6月26日,領益智造在其深圳總部辦了一場機器人戰略發布會,首次向外界全面展示了其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并給自己立下了目標——成為“全球TOP 3的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商”。來自優必選、智元新創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三十余家產業鏈單位的代表,共同見證了這家以精密制造立身的公司,將機器人明確列為未來的核心戰略方向。
曾芳勤對“紅舞鞋”的體會,精準地概括了她所感受到的無情壓力:在資本市場的時刻注視下,上市公司必須永恒地為增長而舞,無法停歇,也無法后退;也正是這股壓力,一方面曾驅動她通過激進并購創造增長奇跡,另一方面,也讓她在整合失利時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如今,在消費電子的“舞池”日益擁擠的情況下,這雙“紅舞鞋”又一次驅動著她,必須去尋找下一個更廣闊,也更兇險的舞臺——人形機器人。但這無疑是一場充滿風險的遠征,因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現在仍是一片“混沌區域”,標準遠未建立,商業模式仍在探索。
曾芳勤所賴以成功的那套精密制造業鐵律,能否助力人形機器人這片“混沌區域”建立新的秩序?領益智造又能否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里尋找到新的增長曲線?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經濟觀察報記者與曾芳勤展開了深度對話。
| 對話 |
“我們帶著‘說明書’來玩游戲”
經濟觀察報:領益智造要進入人形機器人這個全新賽道,并立下了“成為全球TOP 3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商”的目標。這是一次巨大的跨界,你認為你們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能為這個新行業帶來什么本質上不同的東西?
曾芳勤:我們能帶來的,可能恰恰是這個行業現階段最稀缺的東西——一個成熟、龐大且經過嚴苛驗證的制造體系。或者說,我們是帶著一整套精密制造的“說明書”和“質量體系”來參與這場游戲的。
這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我們數十年積累的、全面的工藝制程能力。從沖壓、CNC(計算機數控)、壓鑄、注塑到3D打印,我們掌握了幾乎所有主流的精密加工工藝。第二,是我們在自動化領域的深厚積累,我們自己就有RV減速器的專利,也開發了各種工業機器人和七軸機械臂。第三,也是最獨特的,是我們擁有海量的、真實的應用場景。我們全球58個制造基地、每天超過10億件的出貨量,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機器人“道場”,里面的上下料、搬運、裝配、檢測等上千個細分場景,就是機器人最好的訓練場。第四,是我們領先的全球化布局,這為我們服務全球客戶、整合全球供應鏈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一套能夠支撐“大規模、高標準、高復雜度”生產的強大系統能力。舉個例子,在消費電子領域,我們曾為單一客戶的單一機種,一天交付80萬個料件,同時要管理近300個不同料號,并且是在全球范圍內以同樣的標準供貨。當客戶的最高層來訪,看到我們能做到這一切時,他最關心的不是我們的某臺機器,而是我們的系統。能支撐這種體量的,是一整套關于采購、品控、物流、數據管理的長體系。
所以,當我們看到人形機器人這個賽道時,我們在想一個問題:未來,幾十萬、上百萬個機器人要被制造出來,誰能做?當這些機器人需要維修、需要零部件時,誰能提供穩定、高質量的服務?我們認為,只有像領益這樣早就準備好、并經過“地獄級”考驗的系統能力,才能承接住。
所以,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硬件,更是一種經過千錘百煉的工業化能力和標準,我們希望把在消費電子領域驗證過的,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嚴苛的那套標準,嫁接到機器人行業,引導它走向成熟。
經濟觀察報:我們能否認為,在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百花齊放”、標準未定的早期階段,領益的核心打法之一就是“降本增效”,用你們擅長的成本控制能力,去引導行業走向標準化?
曾芳勤:可以這么理解,這正是領益現在進入這個行業的價值所在,因為現在整個行業還沒有到標品化的階段,所以內耗非常嚴重。任何一個非標的東西,都意味著重復的設計投入和高昂的制造成本。
舉個例子,一個機器人身上某個常用的模組,可能每家機器人公司都需要,但因為各自設計不同,對這個模組的要求也千差萬別。這讓模組供應商非常頭疼。他為A公司定制開發,投入巨大,但A公司還沒有上量,他要么賣得很貴,要么就得自己虧錢。這是一個普遍的困境。
領益作為“生態橋梁”的角色就在這里體現,我們對接了可能幾十家機器人公司,我們了解大家的通用需求是什么。結合我們自己幾十年的制造經驗,我們可以告訴模組廠,什么樣的設計能滿足市場上90%的需求,并且這種設計在我們的工藝體系下成本最低、最容易實現。
我們與模組廠聯合開發這樣一個“準標準化”的產品,對于模組廠來說,它的一款產品突然有了巨大的潛在市場,研發和制造成本被大幅攤薄。對于機器人公司來說,它們能以更低的價格,采購到經過驗證的、可靠的零部件。而領益在這個過程中,拉通了上下游,把一個混亂的、定制化的市場,變得有了一定的秩序。這就是我們“瘦身中心”和“百貨市場”概念的由來。
我們的目的不是自己下場去做所有的零部件,而是利用我們的經驗和規模,去整合和引導,根據市場的真實需求,找到適合我們切入的點,最終把生態建立起來。
這種能力是刻在領益的基因里的,我剛創業做模切的時候,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辦?要么買最貴的進口設備,要么就自己做最便宜的。當時一臺進口的圓刀機要一兩百萬元,我自己想辦法做,一臺成本只要30萬元。有了這樣的成本優勢,我才能在市場上活下來。
今天我們做機器人生態,背后的邏輯其實是一樣的:用體系化的能力,把成本打下來,把效率提上去,讓好的技術能真正被大規模應用。
用賺來的錢,養一個未知的未來
經濟觀察報:人形機器人賽道投入巨大,回報周期漫長,你提出要“All in”,但財報顯示,公司修改可轉債募投項目,投入的直接研發費用是數千萬元級別,這似乎與“All in”的力度有差距,你如何定義領益的“All in”?公司做好了長期不盈利的準備嗎?
曾芳勤:這是個好問題。我們的“All in”是戰略上的,而非賭博式的。戰術上,我們會循序漸進。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現有的生意是持續健康和賺錢的,消費電子本身也在不斷升級,比如隨著AI的廣泛應用,芯片對散熱的需求激增,這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增長空間。我們今年僅在舊的消費電子板塊,就新增了上千名研發人員,還有不小的缺口。我們有健康的現金流,有持續的研發投入,這是我們敢于去開拓新業務的底氣。
所以我說,我們是用現有業務,來養未來要高度增長的業務。這個“養”,我們是有決心的,大概至少要養三年。這就像我們的工研院,每年有固定的幾千萬預算,是去做未來先進材料的研究,這部分投入,我們是不要求短期回報的。對于機器人這個更龐大的未來,我們同樣抱持著長跑的觀念。
我曾把上市公司比作穿上了一雙“紅舞鞋”,一旦穿上就脫不下來,必須保持高速、穩定且高質量的增長。這是壓力,也是動力。當一個賽道逐漸成熟,我們就必須去尋找下一個能夠讓我們繼續跳舞的舞臺。機器人,就是我們認定的那個下一個“十萬億級”的舞臺。
因此,我們的“All in”,不是說把公司所有的利潤都砸進去,那不現實,也不負責任。它首先是一種決心的傳遞,向市場、向業界,也向我們自己,表明領益將機器人業務視為未來的核心支柱之一,我們會持續性地、戰略性地投入資源。其次,它是一種資源的傾斜,我們在全球的58個工廠、我們深厚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我們核心的管理團隊,都會向這個新業務開放和傾斜。這5000萬元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種子,它撬動的是領益整個龐大的制造體系。
我們自己對盈利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和標準,大家不用擔心我們的財務會有巨大的波動,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業界和資本市場能理解,培育一個偉大的新業務需要耐心。好在,如果各地方政府能給予支持,產業鏈能一起共建共創,我們會更開心,這個進程也會更快。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了“養”,提到了長跑,但市場終究是需要看到商業化落地的。人形機器人要實現規模化商用,關鍵的引爆點是什么?
曾芳勤:現在人形機器人最難的就是落地,但這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所在。你問引爆點,我認為引爆點不是某一項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經濟賬:當一臺機器人的綜合使用成本,能夠優于它所替代的人工時,引爆點就來了。
我們內部有一套非常務實的ROI(投資回報率)算法。我最早做自動化的時候,標準是一臺設備要能取代20個工人,我才投。后來人力成本上升,招工變難,這個標準降到了10個人。再后來,降到6個人。現在你猜是多少?一條自動線能取代3個人,我就干。
因為我們深刻地理解,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最智慧的人加上最可靠的機器,一起來完成工作。這套邏輯,就是我們看待機器人商業化的核心,現在一臺機器人動輒四五十萬元,卻只能做很有限的工作,這對商業化推廣是有困難的。
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通過我們的制造能力和生態整合,把整機成本至少降一半,做到20萬元以下。第二個目標,則是通過在真實場景中的強化訓練,讓它能做更多、更復雜的工作。
具體怎么做呢?我們把自己當成“第一個客戶”。領益全球有數萬名產線工人,其中質量檢測和檢驗人員就接近兩萬人。這些相對重復性的工作,就是機器人最好的應用場景。我們計劃今年年底前,就在自己的產線上部署至少100臺機器人。我們不是要跟客戶去爭市場,我們是要在自己的“道場”里,把各種問題都跑一遍,拿到最真實的數據和經驗,然后把成熟的解決方案推薦給我們的客戶。
你問盈利預期,我給你一個更具體的數字。我們認為,當某一個關鍵模組,比如說輪式機器人的底盤,它的出貨量能達到10萬到30萬套這個級別時,我們就能通過規模效應,把成本降下來,并且實現盈利。
很多人沒有算好這筆賬,在國內做了,一拿到海外就虧得一塌糊涂,最后沒有可持續的增長。我們是一步一步來,先在國內跑通,在自己的場景里實現效率提升,再把這個能力賦能給合作伙伴,形成一個健康的商業循環。所以,三年以后,機器人業務有很強的可能性能夠盈利。
但這只是開始,消費電子我們做了近二十年,人形機器人的路會更長。我們不著急,但現在必須全力以赴地投入,因為這個機會窗口,以及我們在制造業積累的優勢,可以說是“舍我其誰”。我們想為這個行業做一點貢獻。
不做“獨行俠”,要做“背后的大樹”
經濟觀察報:你們與北京國創中心的“天工”、智元機器人都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但似乎又沒有“押寶”任何一家,同時,領益內部也有至少四個團隊在同時探索機器人,這背后都有哪些考量?
曾芳勤:無論是外部合作,還是內生發展,我們的核心原則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因為具身智能這股浪潮才剛剛興起,現在去斷定哪條技術路徑、哪家公司一定會成功,還為時過早。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姿態,像“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讓所有的大河小河都匯入進來,才能形成巨大的浪潮。浪足夠大了,好的沙子才能被篩選出來。
先說內部,我們確實是“四箭齊發”。第一支團隊,是我們最傳統的專業自動化公司,他們最懂如何把機器組裝起來,如何調試,如何控制成本,他們專注于我們自己工廠內使用的一些專用機器人和減速器。第二支團隊,可以稱之為“時裝設計師”,他們對機器人有深入的研究,負責整機的概念設計和核心模組的研發,比如我們的靈巧手,從設計、材料到電路,都由他們完成。第三支團隊,是我們的“大金主”和“首席應用官”,他們管理著數萬臺CNC機床,是金屬加工的專家,同時他們也是最早、最大規模使用各種機械臂的用戶,他們最懂從使用者的角度需要什么樣的機器人。第四支團隊,是專門為海外客戶做定制化代工的,滿足一些對材料、外形有特殊要求的訂單。
再說外部,我們對所有優秀的本體公司都張開雙臂,我們跟智元的合作,是典型的軟硬件結合,他們有軟件優勢,我們有硬件能力和廣闊的應用場景,這是非常完美的互補。我們還一起探索新材料、輕量化和無線充電等課題。
我們跟北京國創中心的合作,則更多是理念上的相通。他們有國家資本背景,希望引領行業標準,推動產業發展;我們也希望以我們的制造能力來推動生態建設。所以我們一拍即合,共同開發“天工”的零部件,一起制定行業檢測標準,我們還向他們發出了百臺的意向訂單,邀請他們來我們的工廠場景里共同進行落地開發。
所以,你問我們的定位是什么?過去,在消費電子領域,我們更多是“客人指定產品,我們指定加工”,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這一次,我們想往前走一步。我們積累了近二十年的經驗,我們不光能做零部件和整機,我們還具備提供場景、進行二次開發、培育市場的能力。
我們的最終定位,仍然是愿意站在所有巨人背后,做一個默默的貢獻者,但這一次,我們做的貢獻可能會更多、更主動一些。我們希望成為這個產業的“基礎設施”,成為那片能讓所有“鮮花”在上面綻放的“土壤”和“背后的大樹”。
我們和大家一起,把整個市場的蛋糕做大,讓這個轟轟烈烈但又需要長期堅持的全球機器人浪潮,能夠健康地發展下去。
經濟觀察報:在你的設想中,機器人業務將如何重塑領益智造?
曾芳勤:我看領益智造的未來,機器人業務至少是“三足鼎立”中的關鍵一足。
第一足,是我們起家并持續創新的消費電子業務,它依然是我們穩固的基石和現金牛,并且隨著AI終端的演進,本身也在不斷產生新的機會。
第二足,是汽車電子,我們進入這個賽道稍微晚了一點,所以我們用并購的方式來“糾錯”,快速追趕。我們把管理能力賦能給新的團隊,整合客戶群,現在它已經成為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引擎。
第三足,就是我們今天談的具身機器人,這一足的想象空間是最大的。因為它不僅僅是“機器”,更是“機器+人”。它的第一步,是替代工業場景里的重復性勞動,這個市場已經非常巨大。但未來,我們相信它在醫療、康養、安防等領域的應用會更廣泛。領益作為全球硬件制造的領軍者,可以為所有這些不同行業的機器人,提供背后的硬件支撐。
所以,未來領益的圖景,就是這三大賽道齊頭并進,互為支撐。這是一個更穩健、更具想象力,也更能抵御單一市場風險的業務結構。
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么多企業都在進入機器人這個領域,我想用幾句話來總結我的心情和我們對這個行業的態度:第一,是“各美其美”,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都值得尊重;第二,是“美人之美”,我們要由衷地贊嘆和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希望和所有優秀的伙伴強強聯合,互為支持,大家一起把這件事做成,一起變得更美,那么我們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才能更美,這個世界也會因此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