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5-10 16:40
超市為何選擇將自有品牌放在貨架的核心位置?背后指向的是更高的毛利率。但在羅蘭貝格合伙人蔣云鶯看來,這種做法擠壓了第三方品牌的生存空間,引發了關于市場公平性的討論。
長期研究中國消費品零售發展趨勢的蔣云鶯,曾與羅蘭貝格歐洲零售團隊合作,因此對全球零售趨勢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在國內,她曾引領羅蘭貝格和盒馬、阿里零售通的戰略合作。
在參與品類規劃時,蔣云鶯發現:當超市生鮮品類的自有品牌營收占比達到35%后,超市會強制要求第三方品牌進行單品差異化調整,這實質上壓縮了第三方品牌的生存空間。
相較于線上流量的顯性不公平,線下渠道的霸權更具隱蔽性。首先是空間霸權,便利店收銀臺黃金視線區永久陳列自有品牌,這種物理空間的視覺壟斷比電商算法推薦更難規避;其次是數據黑箱,商超向第三方品牌提供的POS(銷售終端)銷售數據存在明顯延遲,而自有品牌卻能實時獲取,造成決策時差。
蔣云鶯還看到,線下這種隱形的不公平很少被法律提及。目前,中國涉及零售渠道競爭的法規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下稱“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地方性條例,如《上海市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這些法規雖明確禁止“強制二選一”行為,但對于貨架資源分配未作具體規范;雖強調“不得濫用渠道優勢”,但實際執法案例卻寥寥無幾。
基于此,蔣云鶯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建議:未來法規應引入“貨架公平比例”指標,對自有品牌在貨架上的占比設置上限;明確規定零售商需將競爭品牌與自有品牌分隔陳列;同時,建立供應商投訴快速仲裁機制,以此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與規范性。
|對話|
經濟觀察報:中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國際零售商的自有品牌策略與中國有什么不同?
蔣云鶯:國內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正在不斷發展壯大。胖東來成功推動零售渠道直接面向消費者(DTC),并帶來深層次變革。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消費分級加快、消費者對健康和品質的要求提高、商品種類不斷增加,以及數字化技術的助力。
在經濟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消費者更看重性價比,這使得超市等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在中低端市場發展得更快,像永輝的“惠相隨”、大潤發的“大潤發優選”都越來越受歡迎。也有一些自有品牌走高端路線,比如盒馬推出的有機蔬菜、低糖食品,主打“零添加”。此外,這些自有品牌的商品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從日用品擴展到生鮮、預制菜等高頻消費品類,像物美的“每日鮮”。
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在發展自有品牌上的策略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發展成熟度和品牌定位上。一方面,歐美國家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占市場份額普遍超過30%,比如開市客(Costco)的Kirkland品牌,營收占比達30%,其成功依賴于長期整合供應鏈。中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市場份額在10%—20%左右,目前更注重利用渠道流量吸引顧客,品牌獨立建設仍在加強。另一方面,以歐洲自有品牌為例,像德國零售巨頭奧樂齊(ALDI)主打超低價策略,追求極致性價比;而中國一些企業則嘗試走“優質中價”路線,如盒馬定位中高端市場。
經濟觀察報:國內和國際自有品牌占比數據存在10%到20%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蔣云鶯:中國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占比不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供應鏈不夠完善,二是消費者的固有觀念較難改變。以農產品為例,國內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導致超市自有品牌的生鮮產品品控不穩定,損耗率高達15%。尼爾森的調查顯示,僅38%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有品牌“質量有保障”,而在歐美的這一比例超過60%。
提升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的信任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公開透明營銷,像盒馬會將自有品牌的生產過程拍成視頻公開,并在直播間展示生產線,讓消費者清楚了解商品的生產流程。二是權威機構認證,如永輝的“田趣”大米通過SGS食品安全認證,檢測報告可隨時在線查詢,以權威認證證明產品質量。三是降低嘗試風險,像大潤發推出“30天無理由退換”服務,即使商品已拆封使用,只要不滿意即可退貨,減少消費者嘗試新產品的顧慮。
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也值得借鑒。例如,Costco實行“無條件退貨”政策,即使食品已部分食用,只要消費者不滿意仍可退貨,以此贏得顧客信任。ALDI則采用“精簡商品種類”策略,每個品類僅保留1—2款自有商品,集中資源打造爆款產品,提升購物體驗。
經濟觀察報:超市在優先推廣自有品牌的時候,會導致第三方品牌處于渠道劣勢嗎?
蔣云鶯:沃爾瑪中國2023年財報顯示,自有品牌在紙巾、糧油品類的貨架占比從35%提升至50%,同期部分中小品牌銷售額下降20%。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調查發現,TESCO等零售商將自有品牌置于貨架黃金位置(視線平行層),導致第三方品牌曝光率減少30%。這些現象表明,超市推廣自有品牌確實擠壓了第三方品牌的生存空間。
未來,我國可考慮引入“貨架公平比例”指標(如自有品牌占比不超過特定比例),規定零售商需將競爭品牌與自有品牌分開陳列,同時建立供應商投訴快速仲裁機制。
經濟觀察報:國際零售巨頭如何平衡自有品牌與第三方品牌的關系?
蔣云鶯:國際零售商往往會通過差異化定位與利潤分成機制,平衡自有品牌與第三方品牌的關系。例如,家樂福自有品牌“CarrefourBio”主打有機產品,與第三方普通品牌形成區隔。但這種合作模式也給品牌方帶來挑戰,不少頭部品牌不得不重新設計渠道專供產品組合,并額外考量定價策略及與其他零售渠道的協同。
經濟觀察報:自有品牌通常價格更低,是否會擠壓品牌商的利潤空間?
蔣云鶯:自有品牌對品牌商的擠壓體現在賬期壓力和渠道費用的博弈上。例如,零售商要求第三方供應商接受90—120天賬期,自有品牌的賬期僅為30天,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現金流就會承壓。又如,某國內超市被曝對第三方品牌收取新品上架費50萬元/條碼,而自有品牌無需繳納該費用。
經濟觀察報:零售商如何優化自有品牌策略?
蔣云鶯:應以用戶生活方式和需求為出發點,同時專注產品研發與創新。零售企業需根據區域差異進行選品,打造會員體系以挖掘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并在供應鏈和價值鏈環節加強把控,提升透明度與效率。
從中短期來看,中國自有品牌的發展更可能會形成“雙軌制”格局:一線城市的會員店的自有品牌占比可達50%,低線城市的傳統商超仍以第三方品牌為主。長期來看,若供應鏈成熟度接近歐美水平,頭部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收入占比可能突破40%。此外,企業可借助數據資產沉淀,構建消費者全鏈路行為數據庫,指導產品研發。未來,差異化的品質壁壘也將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