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中國鄉村,一場深刻的振興變革正在發生。而在這場變革中,一批扎根鄉土、服務鄉鄰的金融機構——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鄉村小銀行,正以其獨特的“毛細血管”功能,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關鍵力量。它們雖小,卻承載著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尤其在支持本地創業、滋養特色產業方面,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然而,規模劣勢帶來的挑戰也如影隨形。如何讓這些“小巨人”在堅守本地化使命的同時,突破發展瓶頸?這關乎著鄉村金融的活力與鄉村振興的深度。
鄉土深耕:鄉村小銀行點燃振興星火
鄉村小銀行的優勢,根植于其“離大地最近”的基因。它們并非宏大的敘事主角,卻在無數微小的場景中,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催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
貴州赤水農信社與“一根翠竹”的共富路:
赤水市竹林資源豐富,但過去竹農融資難、加工企業升級缺資金。赤水農信社(現赤水農商行)的客戶經理常年穿梭于竹林農家和作坊工廠,基于對竹產業鏈的深度了解,創新推出“竹鏈貸”。無需復雜抵押,依據竹農的林地承包經營權、加工廠的訂單和信用即可快速放款。據報道,該產品累計投放超10億元,支持了數千戶竹農增收,并助力當地多家竹制品小微加工廠升級設備、拓展市場,將一根翠竹做成了產值數十億元的綠色富民產業。
河南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普惠”實踐:
作為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蘭考的村鎮銀行、農信社等機構是主力軍。它們緊密結合當地“奶牛養殖”、“民族樂器制作”等特色產業,開發“奶牛貸”、“樂器貸”等專屬產品。同時,大力推廣普惠授信,通過整村授信、建立村級普惠金融服務站,顯著提升了基礎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據媒體報道,試驗區建設顯著改善了蘭考農戶和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貸款可得性、滿意度大幅提升,有效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
這些案例清晰地勾勒出鄉村小銀行的獨特價值:深度嵌入本地經濟網絡,理解“土特產”和“小老板”的真實需求;決策鏈條短,響應“短、小、急、頻”的融資需求速度快;服務方式靈活,敢于并善于創新信用評估模式。
這些鄉村小銀行不僅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鄉村產業生態的共建者和社區信任的維系者,是激活鄉村經濟“一池春水”不可或缺的本地化力量。
突破瓶頸:彌補規模劣勢的務實之道
然而,聚焦縣域的“小”,也天然伴隨著挑戰:資金成本相對較高、科技實力有限、服務與收入多樣性不足、風險分散能力弱。這不僅制約了其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現代金融服務的能力,也給銀行自身的可持續經營帶來壓力。簡單粗暴地“做大”并非良方,那會模糊其本地化聚焦的使命。在《讀懂鄉村振興與鄉村金融》一書中,作者結合自己多年一線研究經驗,針對鄉村小銀行如何彌補規模劣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強化本地化治理與決策自主權。本地化治理是鄉村小銀行存在的根基。本地化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對當地風土人情、經濟脈搏、客戶特質有深刻理解,能確保戰略不偏離服務“三農”和小微的初心,并能快速響應本地需求。
警惕“外部干預”扭曲治理:必須反思和改革如省聯社過度干預(如頻繁調動高管)等可能破壞本地化治理穩定性的做法。頻繁的高管輪換導致戰略搖擺(如小微業務反復擴張與收縮),浪費資源,阻礙經驗積累和技術沉淀。應賦予小銀行更穩定、更自主的高管選聘權和戰略決策權。
提升本地治理能力:加強本地董事和高管的專業培訓,提升其戰略規劃、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確保治理層真正代表本地利益并具備履職能力。
實施差異化管理:監管和政策(如薪酬體系)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經濟水平和銀行實際,避免“一刀切”抑制一線積極性。
其次,要做到嚴控關聯交易與提升內控透明度。規模小、地域集中是鄉村小銀行的特點,這使得關聯交易風險更易放大。強化內控是彌補規模劣勢、贏得市場信任的基礎。
構建清晰內控框架:制定簡明易懂的操作規程和風控手冊,明確崗位職責,確保人人知責、盡責。
嚴管關聯交易:建立嚴格定義、審批流程、披露標準和公平交易原則(按市場價值)的關聯交易政策。所有關聯交易必須經獨立審查、詳細記錄并公開披露(在年報及向監管/董事會報告)。
提升信息透明度:主動披露關鍵經營信息、風險狀況及關聯交易詳情,接受市場和監管監督,消除信息不對稱。
再次,構建高效協同的規模效應支持體系。彌補規模劣勢,非靠自身盲目擴張,而是通過外部合作與支持體系,在保持本地化決策優勢的前提下,共享規模紅利。
穩定治理狀態:穩定銀行高管,保證業務戰略的實施。
搭建科技聯盟:接入第三方技術,實現行與行之間的數據共享。以此來彌補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數字化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創新資本工具: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探索區域同業融資機制,定制化創新資本補充工具,借此來突破資本金限制,贈錢流動性管理能力。
小銀行的大未來
鄉村小銀行,是鄉土中國金融生態中最具溫度與韌性的存在。它們以“小”的精耕細作,填補了大銀行難以觸及的服務縫隙,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石。其規模劣勢,并非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于,必須毫不動搖地捍衛其本地化治理的靈魂,這是其生命力和價值所在。同時,通過嚴密的內部控制筑牢根基,再借力于前瞻性構建的、高效協同的規模效應支持體系——在流動性、科技、資本、風控等方面獲得強大后臺支撐,鄉村小銀行完全能夠在堅守“鄉土情懷”與擁抱“現代金融”之間找到平衡點。
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以及行業自身,需要深刻認識到小銀行獨特價值與挑戰的辯證關系。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束縛,鼓勵服務型行業平臺的建設,引導金融科技賦能,為小銀行創造一個既能“腳踏實地”服務本地,又能“抬頭看路”共享時代紅利的發展環境。唯有如此,這些遍布鄉村的“金融毛細血管”才能更加暢通、強韌,持續為鄉村振興的壯闊藍圖輸送不竭的金融活水,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書寫小而美、穩而遠的金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