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所有社會規則與秩序都將被顛覆的時代,我們如何跳出“學科教育”的視角來審視AGI時代;審視教育的意義?
當今AI的發展讓我們不得不去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因為當體力的“剩余價值”被機器取代之后,智人對于資本的主要“剩余價值”就只有“智慧”了。對于AI的理解和運用,將是對于每一個新一代人類的基本要求。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學習AI并不意味著掌握復雜的算法,而是如何讓AI成為自己的智能助手。就像駕駛輔助系統幫助我們更安全地行駛,AI的增強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工作和決策。
“AI應該是工具,不應該是替代者。”?需要成為普通人面對AI時最重要的認知。
如果說,人腦的操作系統是語言,那么AI便是新時代的“語文”。學習語言最黃金的時期便是兒童,我們也有必要讓“AI”成為“母語”。于是,讓兒童從小直接接觸AI是最好的方式。
去年12月,教育部發文部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其目的也是在為了普及人工智能知識。國家層面對于開展從小學開始的人工智能教育通識教育已經在籌備中;AI成為一級學科的時間并不遙遠。
但現有教育資源根本無法滿足這樣大規模的需求,而連教師本身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其次,AI的更新速度是現有的大綱、教材編纂方案難以匹配的。于是至少在中短期以內,主要方案只能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提供。其次,高速發展的初期,對于大綱定義、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育工具等,各地方在實際落地中都會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其實,“AI對于人類的教育”已經存在了很久。無論是搜索引擎,新聞/短視頻推薦算法都是AI,而這些AI一直都在“教育”這我們:通過影響我們信息攝取的方式。這種教育是被動洗腦式的:我們雖然沒有意識到AI的存在,卻無時無刻不被AI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思考方式:思想極端化、敘事巨嬰化,注意力匱乏……歸根結底,問題出在:把握著我們信息輸入端的AI的“屁股”在于最大化商業利潤。
新一代的“數字文盲”們并不是得不到知識,而是被過載的信息榨干了最后一點注意力:只能攝取被推薦的短視頻,而沒有力量去尋找知識,更沒有力量去批判和思考。
于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與個體利益一致的AI”。讓AI來根據我們精力充沛的大腦的“主觀意愿”來篩選信息,而不是按照我們在工作/學習了一天之后被“懶惰”占據的大腦的被動喜好。從信息攝入端入手,量變導致質變,才是學習的基礎。
雖然學習的深度因人而異,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普通用戶,教育的終極目標卻是相同的——幫助人類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并創造獨特的價值。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目前的就業趨勢可以歸納為兩個大方向:要么是技術創新,要么是思想創新。
AGI時代的教育,必須在以下三個層次上培養能力:
正如語言學習需要語感,培養“AI語感”是通往智能時代教育高度的關鍵。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模式和習慣的塑造。從小接觸AI,不僅是認識一種新工具,更是學會如何在數字世界中理解和操控AI。
但關鍵在于,AI應是學習助手,而非代勞者。讓AI生成文章、自動解題,短期內或許提高效率,但長期來看,可能削弱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就像過度依賴計算器可能影響數學直覺一樣,過早讓AI替代思考,會阻礙深度學習。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AI替代人類思考,而是讓AI成為拓展思維的工具。
在“人與AI大規模雜居”的圖景下:AI打破物理空間的界限,讓教育擺脫了地域和資源的限制,而個性化定制學習路徑,已成為AGI教育未來的基本圖景。這里更深遠的變革在于:學習將不再被考試和標準化評價束縛,而是回歸探索的本質。AI在教育中的角色,遠不止是一個簡單的工具,而是人與AI的共同進化。
如果說錘子是人的延伸,僅僅用于執行物理動作,那么AI則是能夠與人形成認知互動的存在。人與AI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指令與執行,而是一個持續的適應和進化的過程。AI不僅能理解學習者的習慣,捕捉個體的認知模式,還能實時調整內容和節奏,給予精準的反饋。而人也將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讓AI成為最了解自己的學習伙伴。
這種配合,不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而是一種人與智能體共同塑造的學習生態,讓AI成為最懂自己的學習伙伴。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學習才是永恒的追求。
教育的理想,是在智能與人性的結合中,激發出我們對世界的深刻思考與創造力,保持對知識的質疑、對規則的挑戰和對未來的探索。AI for individuals讓AI成為個體成長的一部分。在這場關于學習與技術的對話中,人類個體始終應該是主角。而這,才是教育的意義所在。(作者Lian H系前騰訊技術VP特別助理,前波士頓咨詢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