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未來領導,指立志商業向善,可持續升級的企業領導,及個人事業經營者。
一、珍視新的,異端的相遇
受到歐美管理思潮的影響,日本曾一度盛行“Job型”,即在某個專業領域深度耕耘。然而,若專業技能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數年之內便可能落伍于時代,難以創造新的價值。比如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即便出身于理科,亦常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科,以此拓展其個人認知的廣度。若僅專注于既有的專業知識,最終淪為所謂的“專業”,不僅個人發展受限,也極易導致其企業陷入發展的瓶頸。
“珍視新的,異端的相遇”其核心在于打破自身的信息繭房,積極地從差異性中汲取養分,從而獲得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及創新的靈感。
【解讀】
回顧2019年,我們曾邀名和教授蒞臨廣州哈佛商業論壇發表演講;而本次4月30日對名和教授的訪談,亦是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的“珍惜異端的相遇”的體現,求同存異,方能創新的知識價值。
二、反時間效率,享受“間隙”和“留白”
一味追求時間效率,試圖填滿所有空隙,看似沒有浪費,實際上會失去接納新事物的空間。“間隙”在這里不僅指物理空間的空隙,更包含時間上的留白、人際交往的距離以及思維的彈性。時間、空間,還有人間,中日文的漢字都帶有“間”字,名和教授指出:珍惜“間隙”是東方經營智慧中極其重要的部分。
東方人比西方人更擅長與周圍和諧共處、互相尊重對方價值的同時,共創新事物。建議未來領導留出思考和沉淀的空間,在看似無用的“間隙”和“留白”中孕育新的創新可能性。
【解讀】
比如,我曾習慣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最多的時候一天要開三十場會議,自以為那就是高效。但實際上,真正有利于企業和員工成長的會議又有多少呢?再比如,作為影響力教練,在協助企業家進行演講培訓時,常常練習放慢語速,“留白”能讓聽者有思考的余地,也能讓講者的思想更有影響力。
三、執著于違和感(不適感、悖論)
過于一團和氣的氛圍,反而會阻礙真正的自我發現。為了發掘自身新的可能性,不要總是待在舒適圈里。比如,名人和教授參加聚會時,不去最熱鬧的中心,而是稍微靠邊一點,那樣反而更能遇到有趣的人。再比如,聽到反對意見,也許心里會不太舒服,但它恰恰能促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從而激發進一步的提升。重視這種違和感,不適感,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新的關注點,并由此產生新的連接,而不是總在同一個同心圓里原地打轉。
“執著于違和感”,并非鼓勵未來領導去制造沖突,而是強調要對那些與自身認知、習慣、預期不符的事物保持敏感和好奇。正是這種不適感和看似矛盾的悖論,往往蘊藏著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發現新機遇的鑰匙,從而推動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創新。
【解讀】
上個月參加一個讀書會,結束后大家紛紛交換名片。我注意到一位老奶奶安靜地站在角落,便上前與她攀談。后來才聽主辦人說,她是一位知名的作家,著有多部關于器皿、藝術空間等相關的書籍。這次看似偶然的“違和”相遇,反而促成了意想不到的交流和認知。
四、營造“發酵”“創發”的場域
不尋求立刻找到答案,雖然找不到答案我們會感到不安,但這如同制作發酵食品一般,需要創造適宜的環境,攪拌不同的配料,并耐心等待。例如,在頭腦風暴中,有意識地營造“發酵”的場域,整合那些不協調的、咕嘟咕嘟冒泡的、來回碰撞的過程,才能最終“創發”出全新的創意。
這與傳統的精細化管理有所不同,享受不制定計劃或計劃出現偏差、甚至被打破的過程,或許更具深層意義。未來領導需要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包容、鼓勵碰撞和試錯的場域,使得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能夠充分地交流、融合,如同發酵一般,最終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
【解讀】
我個人非常喜歡制作發酵食品,例如四川泡菜、韓國辣白菜以及日本醬菜等等,同時也熱衷于連接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參加的工作坊。因此,我對名和教授的這個論點,抱有深深的共鳴。創造一個安全開放的場域,讓不同人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碰撞并“發酵”最終產生新的價值,對于創新至關重要。
五、連接“點”?“Connecting the dots”
史蒂夫·喬布斯曾多次在演講中提到“Connecting the dots”),比如他雖中途退學,大學學到的,和他之后學習禪宗簡約直覺等,看似孤立的跨越時空的經驗點,經其獨特的創新連接,創造了顛覆性創新產品-iPhone。再比如,用顯微鏡觀察生物,放大后,每個細胞看得非常清楚,但是整體的關系看不到了;還需要調整鏡頭看整體,細胞和細胞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當看到點與點,以及點與周圍的關系時,往往就會有驚人的新發現。
未來領導要做善于連接看似孤立的“點”,洞察隱藏的關聯和模式,從而形成更全面的認知,引領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解讀】
比如,我在幼兒園當過主持,學生時代參加文學、舞蹈、歌唱及體育社團,工作后學過插花,留學打工做過婚宴服務,做過翻譯,學過夏威夷舞。這些看似和公關本職工作不相關的興趣點,在我做影響力教練后派上了大用場。發現對方的優點,連接表達相關的經驗點,才能形成本人很難覺察的真實動人的影響力。
六、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超越N 次元的科幻世界
正如史蒂夫·喬布斯所言“跳出盒子”(out of box),我們必須先意識到什么是外部制約,什么是自身視野的局限。每個人都必然存在某種“視覺障礙”,即自身思考的局限。一旦發現此局限所在,那里便是創新的世界,蘊藏著顛覆性創新的可能性。名和教授在三十多年的咨詢和教學生涯中發現,刻意不在同一平面、同一空間進行探討,也就是超越“平面的二維”,“現實的三維”,“加上時間變四維”,甚至“五維、六維等更高維”的N 次元,往往能帶來新的發現。
未來領導要勇于帶頭打破如“我的職責在此”“我必須深耕此處”的框架,突破既定空間的維度,才能實現超越 N 次元的、引發具有創新性的思維轉變。
【解讀】
還是以iphone為例,在iPhone 誕生之前,沒有人說我要iphone。傳統手機用于通話和郵件,PDA 用于信息管理,手機行業是一片紅海。喬布斯將手機、互聯網終端、音樂播放器這三種功能整合進單一設備,并實現了通過觸摸屏進行操作的全新產品。這種跨維度的跳躍思維,的確和科幻小說的世界類似。
七、游走于邏輯與類比,科學與美學之間
每個人終將遭遇局限,真正的稀缺性價值往往存在于非邏輯之處。名和教授指出:稻盛和夫等成功企業家既善于連接科學與美學,又能通過比喻、故事等文學性、美學等感性認識進行思考和表達。創新并非從零創造一切,而是將現有的不同事物進行乘法運算,即“新組合”(熊彼特的觀點)或“異結合”(名和的觀點)。
未來領導既要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又要能在富有啟發性的美學等感性思維之間自由切換;既要依賴科學的分析和推理,也要運用藝術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將看似不相關的科學和美學連接起來,碰撞出新的價值。
【解讀】
名和教授任教于一橋商學院和京都先端科技大學商學院,同時,作為多家跨國企業的參謀,他的工作時間大多在東京和京都,家住伊豆,生活與工作游走于三處據點。常常在他的臉書上看到他分享逛美術館的經歷。經了解得知,他是在為明年撰寫《經營與美術》搜集素材。這種在邏輯與美學、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自由游走,或許正是其創新思維的源泉之一。
八、置身于“夾縫”與“邊緣”
著名制作人丸山修一在其著作《夾縫思考》(編者譯)中指出,日本的動漫等亞文化,大多誕生于“夾縫”之中,而以“編輯工學”著稱的松岡正剛則認為,創新往往從混沌中誕生,而混沌總是存在于“邊緣”。名和教授提出,這與他的前同事大前研一所提倡的“敢于嘗試極端、在非中心位置尋找新事物”的思維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觀點亦與復雜系統理論專家斯圖爾特·考夫曼的理論相契合,他們都主張創新孕育于“混沌的邊緣”。再比如熊彼特所言:創新并非從零創造一,而是將現有的不同事物進行乘法運算的“新組合”;名教授則稱之為“異結合”,顧名思義,就是不同的異性質的碰撞和結合。
未來領導要有意識地前往不同地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并敢于將自身置于不同的“夾縫”和“邊緣”地帶,以此激發新的創新思考。
【解讀】
名和教授博覽群書,他廣泛引用東西方文化、哲學及經濟學者、商務顧問的思想,闡述了主動置身“夾縫”與“邊緣”對創新至關重要。
九、踏上“精神幻想”之旅
名和教授坦言,在麥肯錫工作時,曾輕視宗教等精神層面的影響,認為其或將阻礙經濟進步。然而,在其著作《稻盛和夫與永守重信》一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兩位發跡于京都的世界頂級企業家,對精神與信仰抱有高度重視。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至今仍顯微小。比如,名和教授在京都授課之余,常會前往古寺及自然之中散步。當身處戶外,置身于充滿自然氣息的空間,便能看到、聽到、感受到尋常辦公室所無法觸及的精神世界,各種啟示與靈感皆有可能從中涌現。
未來領導要敢于做夢,不局限于現有技術、市場或邏輯,從更具想象力的角度去構思未來發展。多到自然里走走,多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理性分析之外,善用基于直覺和信仰的商業決策。
【解讀】
名和教授自稱曾是文學青年,少年時代輔助父親-和松下幸之助有過深交的著名報社編輯搜集和編輯信息,這奠定了他的深厚編輯及寫作功底,也為他寫作《稻盛和夫與永守重信:他們是如何創造世界一流企業的》奠定了基礎。本書于2022年由東方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中文版。若你期望進一步探究兩位京都經營者的共性,建議您閱讀此書,或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示。
十、做“智識游牧民”
農耕民族擅長精耕細作,而游牧民族為追尋豐美的牧草和水源,不斷遷徙,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我們如同置身于一片無垠的知識原野。滿足于既有的專業和經驗,難以應對時代的變遷和激烈的競爭。名和教授指出:我們習慣分類,容易固守專業,缺乏想象力去連接,而游牧民族敢于跨越界限。具有游牧民思維,才能發現和創造更多“新組合”和“異結合”,這才是知識創新的本質。
名教授建議未來領導在休假時做物理的游牧民,比如背包旅行,去體驗不同的環境和文化,從中學習和成長;又能做“智識游牧民”,保持對不同領域的好奇心和開放性,敢于讓自己的知識體系看起來像一鍋雜燴亂燉,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像游牧民一樣自由地遷徙于不同的知識領域,將不同的“知”進行連接和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智慧體系。
【解讀】
我問名和教授,如果對未來領導者的學習創新只提一個建議,那會是什么?他回答說是做“智識游牧民”。他還提到,多年前他在著書《學習優位》中提到“學習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這對未來領導的個人成長也一樣。事后,名和教授感謝這次的訪談,給了他系統梳理個人學習和知識創新的機會,并說他后年要寫《智識游牧民》。
寫在最后
6年前在廣州哈佛商業論壇初次相見,之后三年就“共創可持續價值”溝通過上百次,并共同舉辦過多次線上國際可持續經營論壇。名和教授每年出一本書,每次都能突破我的認知,受益匪淺。雖我的理解尚淺,期待在不確定時代,我們發自肺腑之十條建議和解讀,能為未來領導的你,破局與創新有所啟示。
※名和高司
日本著名經營學者,一橋商學院等商學院教授,洞悉跨國企業成長與創新之道,其《志本經營》(《パーパス経営》筆者譯)等幾十本著作對日本商界影響深遠。中文出版有《稻盛和夫與永守重信》《成長企業的法則》等。
※作者:鄭燕 Myco(MYimpact coach)影響力教練
※以上內容,取材于2025年4月30日鄭燕對名和高司教授的訪談,參考書籍《xin日本流經營》(筆者譯,《シン日本流経営》名和高司著)及一橋商學院官網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