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_天堂8在线官网_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久久_最近中文免费国语在线观看_在线观看黄网站

楊再平:家鄉發展見聞與思考

2025-04-26 17:44

作者 楊再平

清明節回湖北建始老家,見聞家鄉巨變,無不感慨;同時也見聞了一些新的問題,由此引發了一些思考與建議,特此陳述以饗讀者。

十大巨變

一是普遍衣食無憂。民以食為天。而溫飽曾經一直是折磨父老鄉親們的老大難問題。“我硬是餓怕了!”這是我母親當年常掛嘴邊的話。就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家鄉還是有不少人家吃不飽穿不暖,尤其春節前后青黃不接時。現在這都不是問題了,基本都能吃飽穿暖,可以說基本都衣食無憂,且多數人家都吃得好穿得好。比如,過去不產稻米的高山地帶,吃大米是一種奢侈,有些地方還常年吃煙熏的揚塵包谷,現在都能常年吃上大米,揚塵包谷已成為歷史。

二是新樓星羅棋布。步行或乘車穿行于山間,舉目望去,簡陋土坯房基本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滿眼兩三或更多層的水泥樓。這些外裝亮麗的農家院樓,星羅棋布于綠水青山間,形成新的風景線,特別搶眼。有詩為證:峻嶺崔嵬古徑幽,行車徒步任遨游。 昔時茅舍皆無跡,平地瓊樓滿目稠。 碧水環流呈秀色,青山映帶添明眸。 村居錯落披新錦,歲月飛花繪壯猷。

三是人人擁有手機。成年人都擁有手機,人手一機,這在我家鄉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若想想,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個5千多人的公社公家才擁有兩三部手搖座機,多數人一輩子根本沒碰甚而沒見過電話,短距離通訊靠吼,長距離通訊靠帶信或專人送信,極少人有急事可接打電話,偏遠地方得跑幾十里路,真是今非昔比呀!

四是家電多種多樣。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等傳統家用電器早已普及。電火爐、熱水器、電動磨面機、玉米脫粒機、稻米脫殼機以及和渣機等適合農家使用的電器也被大量購置使用。多種多樣的農家電器,不僅讓農家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與天下同娛樂;讓農家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且把農民從單調繁雜的家務勞動中解放了出來,意義非凡。比如說,推磨、舂碓、扭包谷等繁雜農活,現在都基本不存在了,那些原始農家工具逐漸廢棄,今后都只能到博物館才能瞧見了。

五是小車基本普及。世紀之交,家鄉乃摩托車天下,大凡能騎摩托車者,都擁有摩托車。這次見聞,小車也基本普及了,多數農家都擁有小車了。小車滿路跑,多數農家院落停有小車,可謂家鄉又一風景線。有詩為證:峻嶺崔嵬道路長,村行處處見車忙。鋼軀輾轉千家路,履帶馳驅百畝場。舊巷泥途添雅韻,新樓瓷瓦映華光。院中停滿私家轎,此景應夸盛世昌。

六是公路村戶暢通。我家鄉建始縣曾屬四川,其山路正如李白的“蜀道難”所描述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道不通,出行難,曾是山區的最大劣勢,是制約山區發展的最大瓶頸。而今即是最偏遠的地方也是村村戶戶通公路,并且大都為五米左右加鋪柏油硬化的公路,這在過去縣級公路都少見。我家周圍團轉過去的羊腸小道都已煥然一新為柏油硬化村級戶通公路。這些村級戶通公路與縣州省以及國道、高鐵乃至航道連網,駕乘車一小時左右到州府恩施,六時左右到省會武漢,乘坐高鐵就更快了,大山深處鄉親們的一日生活圈超想象擴大。

七是電能充足穩定。我家通電大約是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但很長時間供電不足不穩不連續,電燈像個火巴眼眨巴眨巴,且時斷時續,很不理想。這個問題隨著大規模農網建設改造落成,已不再是問題。現在家鄉各家各戶的電燈徹夜亮堂,基本連續不斷,這不僅確保了照明用電,且可用電取暖、做飯等。此外,不少農家都安裝了太陽能板,有些村路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一到夜晚就自動亮起。另加沼氣池以及天然氣,農家所需電能更加充足穩定。

八是戶戶用水自來。南方山區雖不缺水,但吃水用水得到井口河邊去挑,還是很繁重的體力活。我家住在小河邊,到河邊井口去挑水也有一段距離,而且是先下后上,沒一把力氣是不行的。至于住在較遠山腰山頂的人戶,有的挑水得上下走十來里地,那可是很累的力氣活。所以,家鄉山民當年對城里人吃用自來水就特別羨慕。記得一里開外略高于我們家的地方有股一年四季不斷流的活水,我父親就一直想把它引來作為自來水,經常念叨,可終究財力人力不足而未能如愿。直到世紀之交,同屋場幾戶人家聯合將其引來過來,但又因平日水量不足而滿足不了多戶人家的需要而不盡人意。到了2010年左右,縣里將更遠更高更多水量的紅巖寺方向一水庫的水引過來,讓大面積山區低高山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穩定而高品質的自來水。從此,水也就不再是困擾山民們的問題了。

九是大小河道整治。我們南方山區大小河道縱橫,那讓田地山坡水分充足, 貌似沒有缺水之憂。但每每山洪暴發,又沖毀堤坎,湮滅田地,泛亂成災。尤其沿河稻田,谷穗成熟時,常遇大雨洪水,就難免滅頂之災而顆粒無收。這個千百年來困擾咱山區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也在很大程上給解決了。據了解,全縣120多條大小河流的堤岸都給用水泥磚石加固了。我家門口那條小溪流去年以來動工整治,岌岌可危的自然堤岸代之以水泥磚石加固的堤岸,這在很大程上也就可保堤岸邊的水田不再有洪水湮滅之憂。

十是山林日益茂密。我老家曾是植被厚實樹蔭茂密的山區,但由于大躍進大辦鋼鐵肆意掠奪性砍伐,后來又每年刮燒火糞,加之山民建房需砍樹,做飯取暖需砍柴,山上林木與植被生長速度小于砍伐與刮燒消耗速度,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山林植被赤子日益擴大,到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到處光禿禿的,昔日林山都變成光禿禿的沙梁了。從90年代開始,由于水泥大規模替代木材建房,所用木材很少,電能、沼氣以及天然替代木柴做飯取暖等,人們都不怎么進山了,上述狀況自然停滯而逆轉。及至近年,但凡山坡乃至路邊田坎,草木瘋漲,林木植被日益茂密,許多地方都很難走進鉆進。這正是:昔時山嶺翠陰稠,躍進狂潮伐未休。 火糞年燒生態亂,建房炊爨斧聲留。 沙丘漸現林光禿,赤壤難遮水土流。 幸有新規替舊念,材稀電沼韻重悠。 今朝草木繁坡路,復見蔥蘢意韻幽。

四個新問題

另一方面,就這次返鄉所見所聞,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一是田地拋荒問題。陡一些的坡地早已退耕還林,成了森林,進不去人了。平緩單較小的田塊,由于耕種不合算,也大多棄種了。沿河的水田,曾讓那一帶鄉親們頗有優越感。因有那條小河以及那漕水田,不愁大米吃,成為方圓幾十里姑娘們嫁人或小伙子們上門的優選地。常年有水或沼澤狀態的水田,也曾是小伙伴們抓魚摸蝦的好去處乃至童話世界。現在這些水田大多沒人耕種保養,有的成了干坂子田,有的雜草叢生,有的被種植了經濟林木,小魚、泥鰍及黃鱔等水生動物基本滅絕,少有被深挖攔截,用作養魚養蝦的池塘。昔日“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花飄香以及“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的情景已不再。

二是人口外遷問題。上文描述了山區新樓星羅棋布,但這些新樓卻或只有少幾老人常年居住,多數青壯年都在外打工,一年沒多少時間在家居住;或舉家在縣城買了房,全家居住在縣城,工作在縣城,或陪小孩讀書在縣城,村里的房子只用作度周末或節假日。根據2023年初的數據,建始縣戶籍人口為49.42萬,而常住人口僅39.63萬,兩者差值約9.79萬,這一差距可部分歸因于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2022年末的戶籍人口為50.22萬,常住人口39.63萬,差值約10.59萬,進一步印證了外出務工群體的規模。綜合戶籍差值、返崗數據及經濟因素,建始縣外出務工人數約在10萬左右,占戶籍人口的20%以上,主要流向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公安機關登記為準,建始縣業州鎮城區戶籍人口2019年為11.26萬人,常住人口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為12.0994萬人,包含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較2011年增長約40%,顯示城鎮化提速,其另一面就是鄉村尤其偏遠地區的人口外遷增加。由于山鄉人口外遷,養狗養雞大量減少,昔日“狗吠雞鳴”的熱鬧景象不再,一些懷念傳統鄉村的人們頗為傷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是環境為衛生問題。鄉村發展了,生活垃圾與污水也日益增多,而相應的管控處理設施與人員明顯跟不上。這也是鄉村發展的一大短板。就這次返鄉親眼所見,村頭倒是放有一垃圾桶,但疏于管理,臭氣襲人。至于生活污水處理,貌似未見相關設施與管理,這導致我們家門口那條小溪流已無昔日那種清澈。據權威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已處于較高水平(97.53%和95.05%),而截至2023年底,全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已超過40%;湖北省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42.05%;恩施州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為23%,顯著低于湖北省同期平均水平。沒有查到建始縣相關統計數據,但可推測大致為恩施平均水平上下。山區農村污水分散、水量波動大,運維成本高,成為其生活處理的瓶頸。

四是基建障礙問題。鄉村振興免不了道路、堤壩、環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涉及過地占地等問題,這方面,多數鄉親都很配合,但也時常遇到釘子戶,以至于形成“繞行路”、“窄行路”乃至“斷頭路”以及半拉子工程等。這或多或少制約了鄉村基礎設施應有的建設發展。

三點思考與建議

第一點:農村土地承包制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創新,理應得到理論升華,進而進一步完善為一種相對穩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土地制度。一些人將農村土地承包制等同于“分田單干”甚或“私有化”,并以所謂“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說法煽情擾亂人心,一方面是這些人少知偏頗,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自己理論闡述升華不夠。所以,有必要給予理論闡述升華進而將其進一步完善為一種相對穩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土地制度。

農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農業的土地。農村土地所有權歸農民集體+耕種承包經營權歸農戶家庭,或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這一產權制度,實質是公私結合的產權制度,既舍棄了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對生產力尤其是其中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的嚴重束縛羈絆,又保留了集體所有制的積極合理要素;既舍棄了私有制的負能量,又保留了私有制的正能量,所以其就是揚棄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與私有制的重大積極成果。這種農村土地制度的精要就在于,勞動者獲得自主自由,農戶成為自負盈虧的直接生產經營者,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千百年來,土地私有及其大地產、大地主的存在,一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負能量。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收租不勞而獲,全然寄生,極其不公,可謂有害無益。且從我國歷史周期看,農民起義及其朝代更替,無不與周期性土地兼并集中有關。所以,實施《共產黨宣言》所列首要舉措“剝奪地產”,在農村舍棄私人地主,代之以集體地主,完全有必要。

現在來看,農家產權的邊界以及集體地主的產權還有待進一步明確界定并奉為法律。若然,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釘子戶問題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而得以解決。

第二點:解決田地拋荒問題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以適應種植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拋荒問題的經濟實質是,全國糧食供給側向產糧優勢地區以及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產糧大戶集中,零星分散小農種糧成本大大高于上述供給側,所以其種糧不如買糧。當然,他們大多也買得起糧,同時糧食市場上也有糧可買。這也就是為什么部分農田拋荒而城鄉居民仍然吃得飽吃得好的原因。這其實是糧食種植向優勢產糧區以及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產糧大戶集中的積極趨勢。怎樣將拋荒的農田流轉到種糧大戶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糧食或其他農作物生產經營,是鄉村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新課題。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農村土地制度。據筆者觀察,須要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方面包括:其一,歸農戶家庭所有的耕種承包經營權須進一步細化明確,在此基礎上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讓承包方承包土地后,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最大限度保護調動承包經營者的積極性;其二,歸農戶家庭所有的耕種承包經營權當可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流轉,流轉其承包地的土地經營權,由他人經營,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保護土地經營權人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對土地耕種經營適度集中的規模需求;其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須強化契約精神,嚴格履行承包合同,確保甲乙雙方,尤其相對弱勢承包方的權益;其四,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一方面利于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利于其潛在價值的發現與實現,利于該稀缺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收益權也應體現私有制的積極揚棄,即其收益宜分為集體公積金與農戶分享金或紅利,以充分調動相關農戶的積極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發布的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也對此做了原則性規定:“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不得通過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鼓勵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增強帶動農戶能力。”

第三點:對人口外遷問題應按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及其相應的城鎮化發展錦上添花。其實,農村人口外遷的出現與增加很大程度正是農村經濟改革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其相應城鎮化發展的結果。這是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積極變化。所以,不僅沒有必要擔憂與阻止,而且很有必要順其自然并為之錦上添花。怎樣錦上添花?筆者建議,一是大力發展農村非種植產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業、鄉村特色產業、農村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等。如上述中央一號文件所要求的:“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二是大力發展農村集鎮體系,重點建設縣城體系,使之成為上述農村非種植產業的集群地,進而成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者就業生活的聚集地。這也是上述中央一號文件“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的明確要求:“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發揮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統籌和要素保障作用,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提高村莊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不得要求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對不需要編制的可在縣鄉國土空間規劃中管控引導或出臺通則式管理規定。合理確定村莊建設重點和優先序,統籌建設和管護,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在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開展以縣域為統籌單元、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是充實豐富鄉村文教衛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應,使之成為鄉村種植業者與留守人員宜業宜居宜教以及觀光旅游者宜游的美麗家園。上述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了“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具體要求:“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面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規范使用。以人員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中心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和愛國衛生運動。健全基本醫保參保長效機制,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鼓勵開展村級互助性養老服務。發展農村嬰幼兒照護服務。擴大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覆蓋面,提升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加強殘疾人保障和康復救助。”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楊再平】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