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社論|智能駕駛不能脫離“以人為本”
回過頭看,創新重塑了中國汽車產業,中國成為電動車產業的領跑者。人們對智能駕駛的現實和未來充滿期待和想象,這同樣激勵了無數的創新創業者。我們樂見中國企業走在前列。即使如此,還是想說:我們是否可以慢一些?重新審視我們走過的智能駕駛之路,矯正方向和確定路標,中國企業不會因此失去什么,智能駕駛之路卻能更加穩健扎實。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000萬輛,L2及以上智駕滲透率超過55%,今年高階智駕開始向10萬元價位的車型普及。在頭部車企推動“智駕平權”的浪潮下,2025年也被稱為“全民智駕元年”。
回過頭看,創新重塑了中國汽車產業,中國成為電動車產業的領跑者。人們對智能駕駛的現實和未來充滿期待和想象,這同樣激勵了無數的創新創業者。我們樂見中國企業走在前列。即使如此,還是想說:我們是否可以慢一些?重新審視我們走過的智能駕駛之路,矯正方向和確定路標,中國企業不會因此失去什么,智能駕駛之路卻能更加穩健扎實。
近幾年,智能駕駛一詞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各大汽車廠家的官方宣傳和媒體的報道中。進入2025年以來,“智駕元年”“高階智駕”“智駕平權”“全民智駕”等說法,伴隨著汽車廠的宣傳,鋪天蓋地進入公眾的視線。更有車企負責人放言,未來沒有搭載智駕的車,將不會成為消費者的選擇。
3月29日,3名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從武漢出發到安徽池州市參加公考,行程途中車輛因撞擊護欄導致失火,乘客火海殞命。4月1日,事件在網絡發酵后,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小米官方先后進行了兩次回復。
近日,小米汽車事故引發行業對于智駕安全的討論。2023年3月,王傳福在比亞迪投資者溝通會上曾直言,自動駕駛是一個被資本裹挾和炒作的概念,最終只能實現高級輔助駕駛。他指出,自動駕駛技術一旦發生車禍,可能會對品牌和車型造成毀滅性打擊,因為公眾對自動駕駛的信任度會因此崩塌。王傳福還提到,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歸屬問題尚未明確,車企、供應商和政府都不愿承擔責任,最終消費者可能成為實際的責任人。此外,他批評自動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www.yueyaya.com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小關北里217號越界錦薈園B座西側501 | 郵編:100081 | 電話:4001560066 | 傳真:86-10-885108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京)字第12950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B2-20214402 京網文(2020)3373-581號
備案號:京ICP備1801989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 @2001-2022經濟觀察網版權所有
經濟觀察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