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3-31 16:42
陳劍/文 一個活力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流動的社會。而流動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生產要素能夠通過市場在中國大地上自由運行,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知識、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沒有要素的有序流動,就沒有活力中國,就不會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由廣東經濟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主筆、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副主筆的54萬字的《中國要素市場化配置大綱》,是一本全面研究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原創專著。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發展歷程與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高度契合,要素市場中諸要素能否有序流動,直接關乎中國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景象。
本書以形象比喻提出市場體系大廈三要件:市場主體是“根基”,要素市場是“鋼筋”,三大機制(供需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是“水泥”。市場體系里固然有商品市場,但最硬核的是要素市場,這是中國市場體系的支撐。
一、總體評價
全書共三篇13章,系統探討了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理論基礎、現實意義和總體方略。書中分別論述了勞動力、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七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源流、現狀、改革成效和面臨的挑戰,分析未來趨勢,并對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路徑和配套措施提出見解,力求講清楚要素市場化改革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此書是一座含金量豐富的金礦,全書關鍵詞是“改革”,改革滲透在全書的各章內容中。此書內容幾乎匯聚了中國40多年市場化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是對中國市場化改革攻堅克難歷史過程的回顧,也是對當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難點集萃,包括當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亟需破解的一系列難題的總結,也對中國市場化發展未來面臨的挑戰作了細致分析。
其中包括:由于要素市場化改革長期滯后,土地、勞動力、知識、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市場發育緩慢,數據等新生產要素改革明顯滯后。要素市場化“短板”,已經成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必須突破的難點。
本書圍繞要素市場化改革,呈現三個特征:一是理論創新性強,二是結構系統完整,三是豐富的實踐案例與理論的完美結合。
二、對市場要素內涵的認識
此書內容豐富,有諸多原創性成果。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對市場要素內涵的認識:
1、要素的形成
本書分析了要素形成過程,實際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馬克思以前的很長時間里,人類對要素市場內涵的認識只有勞動和土地。威廉·配第的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是那一時期對要素市場的認識。19世紀的馬克思把資本作為第三個要素,他寫的《資本論》實際是論“資本”。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科技的重要性愈加顯現。20世紀末期,即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把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內容。此后,技術要素又被分解為知識和技術兩個要素。21世紀初期,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管理”作為新的生產要素。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集中學習,第一次提出“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由此形成勞動、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七個要素”。
隨著對要素內涵認識的深化,對生產要素的理解也更加豐富。例如,對土地生產要素的理解,土地要素不只是地面或地表,還包括地下礦產資源,地上的森林、草原、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等自然資源。
2、要素中性和要素分類
七大生產要素姓什么,本書給出的答案是姓“中”。本書對“資本中性論”作了較為深入分析。資本跟商品經濟一樣,是一個“中性”的經濟范疇。本書詳盡分析了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包括勞動力、資本、管理等諸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對資本運行規律的把握,重要的是提高對資本運行規律的認識,提高資本治理效能,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正本清源、搞活資本。
按此書分類,七個生產要素中,土地、資本是“物本要素”,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是“人本要素”,數據既有“物本”成分,也有“人本”成分。屬于“物本與人本混合型要素”。
要促進人的發展,必須充分尊重勞動者權益;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管理者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需要填補“管理市場”的空白,以實際行動“弘揚企業家精神”。
只有使要素市場化,人本要素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
三、“要素三放論”與“產權市場”
從生產要素的產生、發展到消亡,產權制度都相伴相隨。此書對改革開放的歷程做了回顧,從最初的勞動力市場建設、資本市場建設以及資本市場的新形式——產權市場建設。每一步發展,都經歷了改革攻堅克難的過程。
本書給出的原創性結論:產權是生產要素的生命,“命”在產權這里。具體說,勞權是勞動力要素的生命,地權是土地要素的生命,資權是資本要素的生命,知權、技權是知識技術要素的生命,管權是管理要素的生命,數權是數據要素的生命。
產權和要素的關系是相伴相隨,形神兼備的。有產權的不都是要素,但凡是要素都有自己的產權。要素市場化配置實則是“產權配置”,要素價值實則是“產權價值”。
本書提出“要素三放論”:人本要素要“放手”,物本要素要“放活”,數據要素要“放量”。每一個要素之“放”,都是產權市場的發展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權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全面,現在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分析的要素市場化過程,實際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攻堅克難的過程。
四、未來改革方向
中國要素市場化程度目前還比較低。現在經濟發展中遇到了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的矛盾,相當一部分內容與要素市場化程度不高密切相關。本書提出創建六大要素市場,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是勞動力市場建設。在生產要素中,勞動力要素最具創造性和能動性,在各要素的優化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設的重點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的戶口制度。此外,還包括推進農民的技能技術評價問題,探索建立新型的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等。
二是土地市場。這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地和宅基地。以農地為例,就是搞“三權分置,土地流轉”,即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權是農戶的,承包權的經營權是可以流轉的。“三塊地”市場的“放活”和改革的推進,將獲得新的增長點,并促進產權市場的發展。
三是知識技術市場的建設,重要的是個人的科研成果也可評估作價,甚至交易。
四是資本市場建設,包括股票、債券、基金、信托等。而產權市場是“資本市場的新形式”,需要加大產權市場建設。
五是數據要素市場。數據要素市場涉及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本書提出“雙軌運作”:公共數據一條軌,商業數據一條軌。公共數據的主體部分對外免費開放,準確透明,以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知情權”需要;不排除有部分公共數據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海量”的商業數據,應在產權界定清晰的基礎上,按市場經濟規律“放量”運行。
六是管理要素市場或稱“企業家市場”。例如,管理要素市場,企業可以到市場招聘總經理,職業經理人等。
中國要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深化的趨勢就是要走向要素市場化。
此書如果說還有不足,那就是由于作者多(14位作者),各章的風格不盡一致;一些章節內容還可以再精練一些,一些內容還可以再作更深入研討。
(作者系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創始會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