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3-26 17:55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 田進 3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在博鰲亞洲論壇“加快構建新能源體系,共創世界綠色未來”分論壇中表示,氫和電的最大差別是:電只是一個能量載體,自身不能存儲,需要依靠其他方式才能儲存;而氫既是能量載體,又是物質轉化的單元。這種秉性決定了在未來的二次能源體系中,氫應被作為主體來對待,與電具有同等重要性,甚至比電更為重要。
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經過加工或轉換后得到的另一種形態的能源。郭烈錦認為,與傳統能源體系相比,當前新能源體系的最大短板之一是缺乏能夠隨時隨地、因地制宜地存儲間歇性、不連續、不穩定可再生能源的二次能源。經過數十年科學研究,人類已認識到氫正是這種理想的二次能源。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下稱“能源法”)。能源法首次明確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體系。
根據能源法定義,能源是指直接或通過加工、轉換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核電、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以及電力、熱力、氫能等。
郭烈錦指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源體系需擴展能源來源,通過全產業鏈構建,將一次能源高效地轉化為清潔、低碳甚至零碳的二次能源,使消費端100%使用綠電和氫,最終實現全體系綠色可持續。
“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體系中,氫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顯現,今天的能源體系之所以沒有把氫作為主體能源來對待,是因為氫的成本太高,包括生產成本、輸運存儲成本。” 郭烈錦說,如何實現氫低成本、大容量、連續高效地生產是最核心的問題。
郭烈錦認為,新型能源轉型,特別是體系的轉型,一定是建立在保障供給安全的前提下,要有一個先立后破的過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對傳統體系、傳統產業的運行進行改造;其次,新能源轉型涉及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全產業鏈構建,但是其核心是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