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日記的習慣,從小學便開始了,細細數來,也有二十余載了。雖然不能保持一天一記的日更模式,但故事層層疊疊,日記本早已成為舊時光的一個容器。
前幾天整理書架,把近些年的日記本都翻了出來。一直以來,我對自己寫了多少日記并沒有數量上的概念,把它們一本一本壘起來才發現竟有半個自己高。
來到外地工作之后,和家的距離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一千公里,還隔著一頭思念,一頭擔憂,對父母往往是報喜不報憂。再加上性格內向的緣故,朋友不多,能時常見面、無話不談的朋友更少,很多情緒,需要自己消化。這個時候,案頭上的日記本,就成了我情感的“秘密基地”。
走馬觀花地將一個個日記本過了一遍,往事一幕幕像放電影一般呈現在眼前。小小的本子,爬著密密麻麻的文字,盛著悲喜,道過離合,有的是為了記憶,有的則是為了遺忘。填滿日記本的歲月,我有過升職加薪的喜悅,有過浪跡天涯的灑脫,有過投稿無門的失落,還有失去親人的悲痛,所有的情緒造就了今日的我,所有的悲喜也都在一筆一畫里慢慢平靜。再回頭看,以前覺得過不去的坎兒,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忘不了的人,再見也只是再見。那些在內心泛起漣漪的人事物,我都以留住它們故事的形式,在日記本里學會了告別。
日記本里還藏著鄉愁的痕跡。只有真正離開家的人,才真正擁有鄉愁。走在異鄉的路上,在茫茫人海里遇見一個人眉眼間與故鄉熟人相似,不覺多看幾眼;在公共交通上,從人聲鼎沸里,聽到了一股熟悉的方言時,驚喜也一閃而過;看到花市里的植物,會想到蓮花四繞的故鄉比這更美;和父母聊天的時候,偶然提及故鄉的某個人,經過系列的化學反應,能想起一連串關于她的故事……
日記本上的年華,像是一條彎彎繞繞的長河,流動著悲喜,流動著長長的思念,但始終一路向前。
文章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作者: 劉戀